袁隆平77岁曾走遍上海超级稻农田
袁隆平院士带着他的超级稻在松江三年示范期间,一位76岁高龄的科学家,每次来松江总要走遍浦南浦北三个示范基地,田间小路还能疾步如飞,与农民、科技人员交流声音洪亮,中气十足,令在场的人都为之感动。他在松江广大家庭农场主与农业科技人员心里留下了极其难忘的印象。
袁隆平院士传播的不仅仅是超级稻高产的种子,更是一种对科学、对事业、对粮食孜孜不倦奋斗终身的精神,是知识分子的楷模。他说他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稻覆盖全球梦。求温饱是中国百姓几千年来的梦想,如今梦想成真,不仅仅能温饱,而且全中国老百姓脱贫,奔上了小康的大道,真是千古功德。
袁隆平和水稻的故事
学农,是袁隆平小时候就有的想法。
说来有趣,仅仅是因为老师带他们去一个私人的园艺场里郊游,小小的袁隆平看到亮红桃子挂树梢,翠绿葡萄悬头上,顿时觉得农业的世界,太美了。
长大后,他就报考了西南农学院攻读农业。
虽然这途中,他差点成为国家游泳队队员、空军的飞行员,但还好,老天又把他拉回了轨道上。
如今,袁隆平因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号,而被世界熟知,但这称号来之不易。
1960年,袁隆平意外发现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为杂交水稻带来了可能性。
1965年,袁隆平在14000多个稻穗中找到6株可供实验的不育株。
14000多个稻穗中找6株,这需要极致的细心,和极大的耐心。
当时的人们不懂袁隆平在做什么,就觉得他是个无所事事、整日在田里晃荡的顽固分子。
最开始的成果,并不如意:和常规稻对比,杂交水稻的稻谷产量反而减产5%,稻草却疯狂增长。
有人说风凉话,袁隆平不卑不亢,条理清晰地反驳:“表面上看这个实验是失败的,但本质上我们是成功的,稻草增产证明了杂交水稻的优势,我们技术选择不当,改进技术,把这个优势发挥在稻谷上”。
目标清晰的人,哪有时间管得了别人的看法,他们只顾风雨兼程,一往无前。
一次不成功,就两次、三次、五次,实验到一百次总会出成果。秉持着这样的想法,袁隆平和团队研究的杂交水稻最终问世了。
这震惊了中国和世界,杂交水稻可增产20%,一年可以多养活7000万人。这无疑让在饥荒边缘挣扎的中国人,大大松了一口气。
不仅如此,袁隆平还把杂交水稻带到了非洲,极大增加了非洲的粮食产量。至今,马达加斯加的20000货币上,还印着杂交水稻。
年轻时,老师给袁隆平的评语是:爱好自由,习惯散漫。
那时候,别人出勤都打卡,只有他不打。打不来,这个爱好自由的人,哪能被打卡这种事束缚呢。
年轻时逃过了打卡,年老时却逃不过带团队。同样是个麻烦事。在一次采访中,主持人问他:“带的都是精英,精英难不难带?”主持人刚问完,袁隆平抓耳挠腮,整个处于崩溃的边缘……这精英得难带成什么样,把历经了风风雨雨的老人急成这个样子。但每每提及成就,袁隆平就特别云淡风轻。
去年,“袁隆平说英语”被推上了热搜,引发热议。网友纷纷表示惊讶:“以为袁爷爷的农业技术过硬,没想到连英语都这么牛。”话传到袁隆平耳朵里,他只是说:“我这是破碎英语”。
袁隆平特别不服老。他经常说:“我是80岁的年龄,50岁的身体”。他曾经说过:“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试验田的路上”。这句话,他一直践行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自1964年开始这项研究后,他的脚步从未停下。2019年9月29日,90岁高龄的袁隆平在参加完共和国勋章颁授仪式后,又马不停蹄返回湖南,下田考察稻田长势。 “每天都要到田里去,已经成为袁隆平的生活习惯”,新华社报道写道。
袁隆平在接受《证券时报》采访时也曾说过, 他一直以来有两个梦想要实现,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这两个梦想促使他不能也不想停下来。
《中国工程院院刊》的研究指出,历经50多年的创新发展,中国超级杂交稻的推广面积目前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30%以上,成为了世界上唯一一个大面积成功应用超级稻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