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汽车逐渐成为家庭主要交通工具,摩托车产业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市场份额和社会关注度下降。然而,重庆却在大力发展摩托车产业,被誉为“摩托之都”。
9月19日至22日,第二十三届中国摩博会在重庆举行,参展企业数量达到950家,创下历史新高,超过3000款摩托车型集中亮相。今年前七个月,重庆摩托车产量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全年行业总产值有望突破千亿元大关。全国每出口三辆摩托车,就有一辆产自重庆,当地政府称重庆正打造“世界摩托车之都”。
重庆与摩托车有着不解之缘。早在抗战时期,重庆就是国内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军工城市。例如,嘉陵摩托车的前身重庆国营嘉陵机器厂曾生产军工产品。改革开放初期,重庆的军工企业积极响应国家“军民结合”政策,开始探索民用产品的生产之路。1979年9月,第一辆嘉陵50型二冲程轻便摩托车在重庆嘉陵厂问世,成为中国第一辆自主研发的摩托车。当时普通工人家庭攒钱能买到的代步工具主要是售价几百元的嘉陵摩托车,这使得嘉陵摩托快速风靡全国,甚至远销海外。
除了产业积淀,重庆特殊的地理特征也使得摩托车成为一种非常契合本地出行需求的交通工具。重庆被称为“山城”,道路崎岖、坡度大,巷弄狭窄、弯道众多。在这种环境下,摩托车凭借灵活的机动性和良好的通过性,能够轻松穿行于坡道、狭窄巷弄和拥堵路段,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难题。此外,摩托车占地小、停车便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的停车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