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体罚岂能冠以“教育”之名 惰性与失能的借口【今日】《56之窗网》
标王 热搜: 贷款  深圳    医院  用户体验  网站建设  机器人  贵金属  桂林市  五角大楼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头条资讯 » 正文

媒体:体罚岂能冠以“教育”之名 惰性与失能的借口【今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9-21 23:33:14  来源:互联网  作者:56之窗网  浏览次数:5

9月19日,广东中山市横栏镇四沙小学一名女老师疑似体罚一名一年级女生,要求其做蹲起动作长达5分多钟。次日,学校工作人员回应称,这名学生平时比较调皮,老师当时是在批评教育,孩子并未受伤。

体罚是教育法规严令禁止的行为,对六七岁的孩子进行这样的惩罚已经令人不满,而校方的回应更让人气愤。他们强调孩子“平时比较调皮”,老师只是在“批评教育”,还特别指出孩子“没受伤”并进行了家访沟通,试图平息事态。这种轻描淡写的说辞掩盖了问题的本质,让人感到寒心。

一个成年人连续做五分钟高强度深蹲都会感到吃力,更何况是一个6岁的孩子。医学常识表明,这种超出身体极限的运动可能让肌肉过度负荷,有害物质渗入血液,进而损伤肾脏。这次事件中,孩子没有受伤已是万幸,但这并不能成为学校掩盖教育失能的理由。

校方以“孩子平时较调皮”为老师的不当行为辩解,暗示学生调皮就该被体罚。然而,小学生天性活泼、规则意识弱,这本应是教育的切入点,而不是体罚的借口。一些老师认为体罚“简单省事见效快”,习惯用体罚代替教育,实际上反映了教育者的惰性和寻找捷径的心态。

体罚是教育能力溃败的表现,教育的本质在于唤醒和引导,而非压制。教育者需要走进孩子心里,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采用科学的方法正面引导。例如,使用“积极的暂停”替代惩罚,等孩子冷静后再沟通;或用“选择题”替代强硬命令,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这些方法虽然需要更多时间和精力,但也是教育者专业价值的体现。

这件事看似是个别老师的失德行为,但反映出教育系统中的深层次问题。当前教育评价体系过于注重成绩和稳定,给老师们带来巨大压力,却未教会他们如何妥善处理与学生的关系。许多老师面对管理难题时缺乏有效手段,最终可能选择简单粗暴的方式。学校在事发后忙于“灭火”,未能深入反思,说明某些学校的管理仍停留在管教思维,尚未学会平视每个孩子,与其好好对话。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们必得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教育的本质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的漫长旅程,教育者应始终保持谦卑、耐心和关爱。五分钟的深蹲不仅伤害了孩子的身体和尊严,也考验着整个教育行业的良知和底线。希望所有教育者能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认识到教育的力量源于专业的智慧、人格的魅力以及发自内心的尊重。

 

  以上就是【媒体:体罚岂能冠以“教育”之名 惰性与失能的借口【今日】】全部内容,更多资讯请关注56之窗网。
 

本文地址:http://hot1.ffsy56.com/newsdetail1882773.html


版权与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网友自行发布,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者负责。56之窗网对此不承担任何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56之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任何单位或个人如对以上内容有权利主张(包括但不限于侵犯著作权、商业信誉等),请与我们联系并出示相关证据,我们将按国家相关法规即时移除。
 
推荐图文
最新新闻
点击排行

新闻投稿、广告联系客服QQ:3442875907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