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上午10时左右,颐和园东堤上聚集了不少游客,他们的目光都集中在工作人员手中操控的可视化打捞设备上。“看到了看到了”“您别着急”,工作人员一边熟练地操作手中的设备,一边安慰着掉落手机的游客。随着打捞设备破水而出,挂着水珠的手机在春日阳光下闪闪发亮。现场发出欢呼声——“捞上来啦”“太棒了”“神器啊”。这被游客称为神器的是颐和园自主设计的可视化打捞设备,这场救援仅仅耗时3分钟。
这不是园区第一次特殊打捞,颐和园每年处理物品落水事件超过500起,过去曾使用加长杆、“磁铁”打捞法等方法,但面对深水盲区时常力不从心。可视化打捞设备的设计者吴宗政介绍,传统打捞像在黑暗里绣花,而新设计出的可视化打捞设备通过高清水下探头、双爪夹具和LED补光系统弥补了水中打捞的难题,操作员可以通过5英寸防水显示屏实时观测水下状况,并通过爪夹进行抓取。
回忆起去年盛夏,来自湖南的毕女士不慎将存有父母遗照的手机掉入昆明湖。近10名颐和园工作人员用竹竿、抄网、强光手电、磁铁等工具全力打捞,最终经过2个多小时的努力找回了手机。毕女士颤抖着双手向他们深深鞠躬:“这是比命还重要的宝贝,谢谢你们守护了我的念想!”这一幕对吴宗政触动很大。
一天,吴宗政偶然看到手机里的钓鱼视频时,水下探鱼器的实时监控功能让他豁然开朗:若将这种“电子眼”与伸缩打捞杆结合,不就能突破水下盲区难题?带着这个构想,他开始自主设计。购买了水下摄像头、伸缩杆等基础组件后,利用下班时间进行组装试验,先后尝试了3种不同规格的伸缩杆,最终选定3米可折叠双头夹和5米可伸缩三头夹杆,使夹具可以适配,并且创新引入万向软管连接器,使摄像头与抓取装置实现灵活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