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昆晖哭了。
看到坐在对面年过50的男人眼圈发红时,笔者的心,突然就感受到了强烈的震动。
因为,这仅仅是谈到了自己作品《海洋之城》中的原型人物,终于成为世界邮轮史上的首位华人船长。
作为导演,陈昆晖眼中的水光,是身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还有满满的欣慰。
导演陈昆晖
“我想记录中国人的奋斗,中国人的美好,以及我们国家在国际上方方面面地位的提高。”陈昆晖动情说道。
而这也是他拍摄作品的态度——《在远方》写的是中国快递业的崛起和发展,《海洋之城》写的是中国作为海洋强国的崛起,“前者通过一个包裹,后者通过一颗水珠,折射的都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这两部剧,都入选了总局发布的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百日展播”推荐剧目片单。
陈昆晖,这个大众耳中还有些陌生的名字,终于作为导演迎来了他的高光时刻。
先再现再表现的《在远方》
在陈昆晖因为首位华人船长诞生而眼圈发红时,笔者并没有专门停下来问他的感受,甚至没有特别提及这件事情。但心里的动容却澎湃不止。
这种氛围下的交谈,无疑是非常愉快而且彼此信任的。
因为《在远方》正在浙江卫视和东方卫视热播,自然话题点也就多落在这部剧上。
《在远方》的故事从1999年开始讲起,这对于陈昆晖而言,是一件既“甜蜜”又纠结的事。
“1998年,我从台湾来到大陆,自此扎根,20多年过去了,中间只回去过几次,因此,《在远方》剧中的故事,在时间上其实是我完完整整经历过的20年”,陈昆晖说道,眼中满是骄傲,不过,这个时间段于影视剧拍摄而言,又让人很纠结,“故事开始于世纪之交,虽然距今已有20多年,但从景别风格上来看,这个不远不近的时间差,确实是个难题。”
1999年这个时间段,既不能用影视城的景,因为年代并不算久远,但又不能直接肆无忌惮地用现代都市的景,毕竟也20多年过去了。
“找景确实是个难题,但我们拍摄这部剧,秉持的是‘先再现再表现’的理念,因此,每天都‘逼’着美术组找适合的景。”陈昆晖笑言。
陈昆晖口中的“先再现”很好理解,即尽可能还原当时的社会百态和老百姓的精神风貌,在此基础上,《在远方》更追求身临其境的状态,因此,选择了彻底的实景拍摄,“我们去街道上拍,去故事发生的真实地点去拍,尽量去寻找那种原生态的城市感,当然,政策上无法实现的场景,比如姚远一开始在剧中居住的地下室,我们选择了搭景,但也只是一小部分”,陈昆晖坦言。
因此,有了剧中姚远的标志性卷发,有了带有浓浓年代感的上岛咖啡店,有了绿色、白色的面包车,有了老版的人民币,等等。不过,更让人有代入感的还是其略带怀旧,又有当时大都市时尚气息的拍摄风格,“我们记忆中、资料上、眼睛看到的是什么样子,我们就还原成什么样子,而不去做过多的人工雕琢,从头到尾秉持的都是记录的心态。”
“再现”之后,“表现”则通过故事和演员的表演来呈现。
陈昆晖形容他和编剧申捷的合作是“零成本的沟通”,“制片人吴家平、编剧申捷,我们的理念都是一样的,那就是通过普通中国人的奋斗,来让世界看到中国人站起来了、中国强起来了”,陈昆晖说得非常动情,“翻开历史,清朝后的百年间几乎满目疮痍,但我们中国的山河是美的,中国的人心也是美的,怎么把这个宣扬出去,这是我最想做的事,恰好也是吴总和申捷老师想做的事。”
从左至右:导演陈昆晖、制片人吴家平、编剧申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