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吴婷婷)1月23日,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召开,市长陈吉宁作政府工作报告,其中提出,将打造更多精品民宿。记者从北京市文旅局了解到,北京市将探索具有时代特征、首都特色、京郊特点的乡村民宿发展模式,推出民宿的“首善标准”,打造民宿的“北京样本”,塑造民宿的“首都形象”。
北京乡村民宿数量有待进一步增加
记者从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获悉,截至目前,北京市有乡村民宿699家。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冬在2020年全市乡村精品民宿发展推进会上发表讲话。他介绍,北京市699家乡村民宿仅占民俗旅游户(6042家)的11%。陈冬坦言,这难以满足北京市居民旺盛的高品质休闲度假需求,进一步改造升级的空间很大。
陈冬表示,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旅游消费需求却持续旺盛,体现了极大的发展空间,以精致化设施、精细化服务、精神化体验、精美化环境为特征的精品民宿日益受到市场热捧。
他认为,目前乡村民宿的发展与一二三产业融合还不够,缺少深度融合整合开发,有文化底蕴、有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还不够多。此外,管理服务水平也有待提升。
乡村民宿将打造区域品牌和文化IP
乡村民宿应该如何发展?陈冬认为,今后的乡村民宿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产品品牌,更多地将形成一个区域品牌,将塑造若干个具有独特辨识力的乡村民宿集群,这将更好地推动精品民宿高质量发展。乡村民宿的发展将实现城市与农村的结合,传统生活与现代生活的结合,带动全产业链发展。
北京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IP资源,比如北京独有的胡同文化、大院文化、老北京人生活等,都为乡村民宿注入新的资源。
陈冬表示,产业融合和个性服务将成为民宿发展新路径。他解释说,民宿产业要避免同质化和单一化,坚持走多元化融合发展道路,推行“一宿一品”的差异化发展策略。通过民宿+节庆、民宿+农耕、民宿+亲子、民宿+户外运动等多种方式,实现业态创新。通过民宿+动漫、民宿+艺术、民宿+实体书店等方式,实现产业融合,打造精品。在此基础上,突出便利化、个性化的服务供给也将成为乡村民宿发展趋势。
此外,民宿运营管理也将逐步走向科技化、智能化。很多民宿已经将智能家居全方位引入民宿运营,在安全管理上的人脸识别、刷脸入住也将成为放心消费的必备功能。
引导民宿经营向资源匮乏地区转移
陈冬表示,各区在发展乡村民宿过程中,要把民宿发展放在经济社会建设发展总体布局中考量。在空间布局上要做到分布合理,做好景点景区、交通干线、城区周边等传统热点地区规划,有效盘活存量资源,引导民宿经营向资源匮乏地区或传统产业外迁区域转移,向特色古村、偏远乡村、贫困农村转移。
新京报记者吴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