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5日,预言中的“末日”并未降临,东京的摩天大楼依旧矗立,海啸也未曾吞噬海岸线。然而,一场无形的、更深层次的震荡已在日本社会内部悄然扩散。这并非地壳的物理运动,而是源自一本漫画书的“末日预言”所引发的集体焦虑,其涟漪效应远超想象。尽管日本气象厅和地质学界反复辟谣,强调其毫无科学依据,但恐慌情绪却在社交媒体上迅速蔓延,直接影响了民众的出行选择和消费行为,侵蚀着社会对科学、权威与媒体的信任基石。
这场“末日预言”的荒诞剧起源于日本漫画家龙树谅1999年出版的《我所看见的未来》。书中记录了自1976年以来的诸多“梦境”,并声称其中一些已“应验”,例如“2011年3月大灾难”的模糊标注,恰巧与东日本大地震的时间点“吻合”。这为她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预言家”外衣。真正将这场“梦境”推向社会恐慌高潮的是2021年该书再版时的商业操作。出版商在封面醒目地添加了“2025年7月5日凌晨4:18海底爆炸引发海啸”等具体细节,将原本模糊的梦境预言包装成了精准到分钟的灾难倒计时。这一极具煽动性的营销噱头借助互联网迅速传播,相关视频在YouTube上的播放量轻松破亿。
面对谣言,日本官方和科学界迅速作出反应,试图用理性之光驱散恐慌。日本气象厅长官野村龙一多次公开声明,指出以现有科技水平预测地震的具体时间、地点和规模是“不可能的任务”,任何精准日期的预言均属无稽之谈。地质学界也强调预言中“海底爆炸形成新大陆”所需的9-10级地震能量远超地球地质运动所能释放的极限。日本气象厅和国土地理院反复重申当前全球地震活动处于“平静期”,没有迹象表明近期将发生特大地震。然而,这些来自专业权威的辟谣在汹涌的恐慌情绪面前显得苍白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