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的外文楼在靠近西大门的位置,楼前有几棵硕大的银杏树,凛冬已至,树上的叶子已簌簌落光,和正午的阳光一起铺在白色木栏围住的圆弧里。
曾经,常常会有一位头发花白、衣着素朴的老教授路过此地,他的目的地在外文楼二楼的印尼语教研室,退休后的他经常受邀到那里参加各种会议。
他是孔远志,是我国的印尼国情研究专家,也是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研究的先锋。在印尼国情研究、中印(尼)关系史和中印(尼)文化交流史研究方面成果颇丰,声名卓著。著有《印度尼西亚语发展史》、《印度尼西亚文体学》、《东南亚考察论郑和》(合著)等学术著作20余部。
1961年,他在北大东方语言文学系毕业后开始留校任教,直至2001年8月光荣退休。2006年,他获得了印尼驻华大使颁发的“促进印尼、中国的友好与合作贡献奖”,他称,这是给予北大所有为印尼研究事业努力的师生最欣慰的肯定。
而现在,斑驳的银杏树影下再也不见了那个夹着书匆匆而过的身影。孔远志教授连同银杏树上这一季满冠的金黄一起消逝在了2020年的冬夜。
孔教授生前照片。受访者供图
向书贩学习闽南语借词
孔远志1937年生于上海,19岁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印尼语专业,开启了与印尼语言和文化交织长达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
他对印尼语的热爱,正开始于考入北京大学的那一年。当时,“印尼国父”苏加诺到访中国,在一次演讲中,其语言魅力和个人魅力,深深打动了端坐在台下的孔远志。
1961年,孔远志在北大东方语言文学系毕业后开始留校任教,任教三年后前往雅加达印度尼西亚大学文学系进修。当时,他每月的零用钱只有8元人民币,雅加达每日骄阳如火,但他宁可步行也不愿意乘坐公共汽车,只为剩下钱来购买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