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曲折的一年,疫情、病虫害、台风、暴雨等多重灾害轮番影响下,全球粮食安全受到威胁。然而,即便在如此困境中,我国仍旧获得了粮食的丰收。
12月1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全国粮食生产数据,202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13390亿斤,比上年增加113亿斤,增长0.9%,粮食生产再获丰收,产量连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这是第17个连续丰收年。
粮食是生存的基本要素,粮食安全关系着民众的福祉、社会的稳定,过去17年,我国创造了粮食生产的奇迹。未来,疫情的影响仍未结束,粮食生产的不确定因素仍旧存在,粮食安全依旧重要。
12月18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为此,会议要求,“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要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要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规范耕地占补平衡。要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要提高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粮食丰收。新京报记者王巍摄
战役:封村之后的生产保障
2020年1月23日,除夕的前一天,武汉封城,这场和疫情抗争的战斗,进入了最艰难的阶段。
1月30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地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全力以赴推动各项防控措施在农村落地落实,坚决打赢农村疫情防控阻击战”。
全国各地的乡村,也开始封村、封路,为抗疫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此时,也是春耕备耕的关键时期。全国5亿农民,20亿多亩耕地,能否顺利开始生产,影响着此后一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粮食安全。
农时不等人,在全力做好农村疫情防控的同时,如何保障春耕?为此,2月5日,农业农村部召开春季田管视频会,下发了不误农时抓好春耕备耕的通知;2月8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做好公路交通保通保畅工作确保人员车辆正常通行的通知》,保障交通网络畅通;2月10日,农业农村部下发通知,严禁私自设卡拦截,保障春耕物资进村入店;2月18日,国新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并发出通知,解决农事活动受阻的问题。
随后,各地出台相关政策,打通阻塞的交通网络和生产渠道,保障春耕顺利进行。
2月12日,京郊村落一片宁静,各个村口都有人值守,阻止外来人员入村,但在村外的田野里,村民们却已经开始了忙碌。怀柔大水峪村附近的栗子地里,雪还没化尽,70岁的孙师傅就已经开始给树剪枝了;在延庆马坊村,也已经有农民开始在田里忙碌,整地、施肥,为不久之后的春耕做准备;在昌平温榆河边,尽管没有外来的工人,当地的村民已经开始自己搭建新的大棚……
封村不封路,防疫不误生产。在全球各国为疫情带来的粮食危机担忧时,中国的数百万个乡村里,人们正在为了把粮食安全握在自己手中而努力。
京西村庄,寓意丰收的谷仓。新京报记者王巍摄
抗灾:重重威胁下的丰收
疫情影响尚未退去,自然灾害接踵而来。2020年的粮食生产,充满了波折。
早春3月,深藏地底的草地贪夜蛾开始苏醒,这个2019年侵入我国的外来害虫,在蛰伏了一个冬天之后,开始再一次侵食玉米、小麦等农作物。
严重的病害,也威胁着2020年的粮食生产。年初,陕西、湖北、河南等小麦种植区,就发现了小麦条锈病,这种被称为小麦“黄疸病”的病害,被列入一类农作物病虫害目录,一旦染病,就可能造成20%-30%的减产,严重者颗粒无收。在3月27日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表示,当时发病面积已达1300万亩,为1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此外,还有干旱、洪涝、早霜、台风……2020年的丰收,面临着重重威胁。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西南、华南等地先后发生暴洪,继而引发涝、渍灾;东北、华南出现伏旱;淮北、东北大风冰雹……
一年来,我国出台了多项针对性的政策,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全力保障粮食生产。在虫害防控方面,3月18日,全国农技中心发布草地贪夜蛾应急防治药剂科学使用指导意见。4月9日,中国农科院发布《草地贪夜蛾防控手册》。农业农村部则在年初就提前下发了病虫害的防控预案,预拨14亿元防控资金。
在病害防控中,全国农技中心于1月初就发布紧急通知,要求加强监测和防控小麦条锈病。此后,农业农村部以及各地政府也先后发布政策,防治病害的蔓延。
应对洪涝灾害,我国也先后出台多项防控、重建政策,通过财政拨款等形式,修复受灾农田、圈舍等农业设施。
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保障了粮食生产的安全。
稻田丰收。新京报记者王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