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市卫健委获悉,北京建立了托育机构登记和备案制度,并将从人才、设施、监管等各方面入手,制定托育机构规范化的相关标准,5年中建成不少于34家示范机构。
今天,由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主办的2020年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
近年来,北京推进公共场所、用人单位母婴设施建设,截至目前,北京母婴设施覆盖率达到95%。不过,北京市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不少家长为孩子的托育问题而头疼。
在论坛上,北京市卫健委人口家庭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推动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2020年-2025年,北京市计划建成不少于34家具有示范效应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城区每区不少于4家,远郊区每区不少于1家。先期从建成的机构中进行挑选、试点,通过审核后,成为示范机构。”
她介绍,不同的家庭对于婴幼儿照护有不同需求。对于父母都要上班、缺乏老人帮忙的家庭,社会办的托育机构是刚需,而对于老人帮助育儿的家庭,家门口的儿童活动中心可以提供一定的“喘息服务”,孩子们在中心上课期间,老人可以得到一定休息。北京目前建成了十几家社区儿童活动中心,未来有望进一步推开。
根据规划,对于规模在1万人以上的新建居住区,按照不少于4托位/千人,规划建设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
北京市将在资金、队伍建设等多方面提供保障。一方面,优先支持社区型、普惠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重点保障公益普惠性科学育儿指导活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区儿童中心建设;另一方面,将婴幼儿照护服务从业人员纳入急需紧缺人才培训规划范围,支持各区政府将婴幼儿照护服务纳入城乡社区服务范围,并支持各类单位开办服务机构,明确所需资金可按规定从工会经费、福利费中列支。
除此之外,还将对托育机构进行规范。“以前托育机构没有标准规范,提供什么服务、服务者是怎样的从业背景,每一家都不一样。”该负责人表示,北京启动了示范性托育机构标准、托育机构普惠性标准、专业人才标准、监管工作规范、婴幼儿发展测评与评估、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配置指标等六方面标准规范研究,推动托育机构的标准规范化。此外,开展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托育机构管理者和专业人员等三类人才培训,提高托育机构的服务质量和人才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