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话题#辅导不了孩子的语文了#在一些平台引起热议。一些视频发布者称,语文教材的部分内容出现了所谓的“颠覆性修改”。
在相关视频中,有人介绍“后羿射日”应为“大羿射日”;“凿壁偷光”应为“借光”;“掩耳盗铃”应为“盗钟”;“司马光砸缸”应为“砸瓮”;岳飞背上刺的字应为“尽忠报国”而非“精忠报国”。不少人直呼“震碎认知”“一题不会”“这还怎么辅导娃?” 难道我们从小背到大的成语典故,教材真给“颠覆”了?
查证现行部编语文教材并咨询多位一线小学语文老师后发现,所谓“颠覆性修改”,大多是自媒体的夸张!教材在保留大众约定俗成用语的基础上,对一些表述进行了更为严谨、规范的微调。
据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仙鹤门分校语文教师施玉洁介绍,“司马光砸缸” 改 “砸瓮” 是被误传的,实际上教材里还是沿用 “缸” 这种通俗的说法。而 “砸瓮” 说来自《宋史》记载司马光 “破瓮救儿”,因为宋代的 “瓮” 指的是小口大腹的容器,“缸” 是后世的泛称。因此,课本会在注释里标注原文,这是兼顾了普及性和准确性。“掩耳盗钟”的原典出自《吕氏春秋・自知》,原文里写的确实是盗钟,教材里保留了 “盗钟” 的原始出处说明;后人习惯说“掩耳盗铃”,是因为后来钟和铃形制相近,在民间流传中慢慢变成了“盗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把两种表述都提一提,并对比《吕氏春秋》原文和后世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