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阴阳菜单吓退外地游客 价格歧视伤人心。近日,有博主反映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一餐厅涉嫌“缺斤短两”和“阴阳菜单”。本地游客消费羊肉花费198元,而外地游客却需要支付298元。8月2日,海拉尔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对涉事餐饮店进行了现场检查,并于当日立案调查。
同样一道菜,外地游客需支付298元,本地游客只需198元,这种价格歧视不仅伤害了游客的钱包,也损害了草原文明的尊严。这场发生在海拉尔区的“阴阳菜单”风波,揭示出旅游业发展中深层矛盾——当逐利冲动压倒诚信底线,再美的自然风光也会蒙上阴影。
这种明目张胆的价格歧视本质上是对消费者权益的双重侵害。从法律角度看,涉事餐厅通过“本地价”与“游客价”的双重标价,构成典型的价格欺诈。从伦理层面看,地域歧视是对契约精神的公然践踏。游客带着对草原文化的向往而来,却遭遇精心设计的消费陷阱,情感伤害远超金钱损失。个别商家的短视行为可能毁掉呼伦贝尔近年来苦心经营的文旅形象。
事件暴露出监管漏洞值得深思。尽管市场监管部门已迅速立案调查,但传统监管模式的被动性显而易见。部分商家利用外地游客维权成本高、举证难度大的特点,屡次侥幸逃脱责任。
消费者维权面临现实挑战。尽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遭遇价格欺诈的消费者可主张维权,但异地维权的特殊性增加了维权难度。游客行程紧凑,难以抽出时间配合调查;部分商家未按规定明码标价,导致消费者举证时缺乏直接依据;加之异地沟通成本较高,不少游客最终选择放弃维权,这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此类违规行为的滋生。
要根治“阴阳菜单”乱象,需要多维度的制度创新。技术层面可以推广“明码标价+电子菜单”模式,利用大数据实时监测价格波动,实现异常交易自动预警;法律方面,正在征求意见的价格法修正草案拟细化价格歧视认定标准,未来可通过更严格的法律约束形成威慑;社会共治同样不可或缺,餐饮行业可以建立《价格自律公约》,通过“红黑榜”公示制度强化行业自治,社区可设立“消费维权驿站”,为游客提供即时法律咨询。
呼伦贝尔的这场风波不应成为旅游经济的污点,而应化作文明进步的阶梯。唯有让公平交易成为行业铁律,让诚信经营回归商业本质,才能让草原的壮美不仅停留在风景里,更流淌在每一位游客的口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