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夏日的蝉鸣声中,一栋普通居民楼里传来16个孩子的嬉笑打闹声。这是龚玲军家连续第七年上演“外甥军团”扎堆过暑假的奇观。从清晨6点挑着扁担买菜的舅舅,到深夜两点还在收拾碗筷的舅妈,这场看似“甜蜜的负担”,却让无数网友直呼:“这才是童年该有的样子!”
每天16斤米、8斤肉、30个鸡蛋、20斤水果,加上5台空调24小时运转,仅食材采购就需700-1000元/天,整个暑假烧掉6万元。舅舅自创值日表、分龄作业辅导组、积分兑换制度,甚至开发出“吃饭比赛”治挑食,堪称“中国最硬核带娃指南”。虽然网友调侃舅舅“卡里只剩利息”,但其背后是提前囤积冻品、团购食材、自制冰粉等“省钱秘籍”,展现当代家长的生存智慧。
当独生子女沉迷屏幕时,这里的孩子在“家庭剧场”里表演话剧,在楼道清理行动中学会责任。15岁少年主动教弟弟妹妹航模,内向女孩在集体中找回自信——这正是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的“同伴社会化”最佳实践。舅舅坦言“不想让下一代关系疏远”,通过寒暑假强制社交,让互联网时代原子化的家庭重新织成情感网络。这位被赞“绝世好舅妈”的女性,用“嫁鸡随鸡”的豁达完成了一场社会实验,将亲戚关系转化为社会资本。
某育儿论坛调查显示,78%的双职工家庭面临“暑假带娃困境”。这位舅舅的壮举,某种程度上是传统宗族互助模式的现代复兴。评论区最高赞写道:“小时候总嫌亲戚烦,现在刷着舅舅家视频哭成狗。”这折射出移动互联网时代年轻人对强连接关系的渴望。北师大教授林崇德指出,混龄养育能显著提升儿童社交智力。这个“非典型家庭”,无意间打造了最前沿的成长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