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多地持续高温,导致多例患者因热射病住院。一名卡车司机因车内高温导致体温超过41℃,昏迷不醒,被诊断为“热射病”。武汉一位73岁的王先生因连续高温天气仍坚持不开空调,仅靠电风扇降温,最终中暑昏迷,同样被确诊为“热射病”。
热射病是高温相关急症中最严重的情况,属于重度中暑。其特征是核心体温超过40℃,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意识模糊、抽搐或昏迷,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率高达20%-50%。中暑的发展过程通常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热衰竭,最终可进展为“热射病”。急诊团队通过快速降温、核心体温监测、静脉输液等措施展开抢救。
根据发病原因和易感人群的不同,热射病可分为“经典型热射病”和“劳力型热射病”。前者主要由于被动暴露于热环境引起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而发病,多见于体温调节能力不足者,如年老体弱者、儿童、孕妇以及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者;后者主要由于高强度体力活动引起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而发病,多见于夏季剧烈运动的健康青年人,如参训官兵、消防员、运动员、建筑工人等。
强烈的太阳辐射、连续数日高温天气、突然升温≥ 5~10 ℃,或是高温(湿)、通风不足或条件差都是导致“热射病”加剧的环境因素。服用某些影响体温调节的药物,如抗胆碱类药物、抗组胺类药物、抗精神病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专家表示,一旦出现头晕、乏力、意识模糊、抽搐等症状,要高度警惕。现场急救方法可以总结为:脱离高温环境、脱去外衣、用冷水擦拭身体并扇风促进散热。如症状严重,应立即拨打120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