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0日起,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正式实施。根据新规,结婚与离婚登记不再依赖户口本、身份证与书面声明即可完成。
以前因为忘记带户口本或家庭矛盾导致无法办理结婚或离婚的情况并不少见。现在申请结婚只需带上身份证并签署一份“单身且和对方没有近亲关系”的声明;离婚也更简单,只需要携带身份证和结婚证即可办理。
这一政策简化了流程,提高了效率,让数据代替群众跑腿,原本是一件好事,却因触及社会对婚姻自主权的深层认知而引发了争议。过去,户口本被视为家庭对子女婚恋的最后一道防线。父母可以通过控制户口本干预子女婚姻。如今,结婚不需要户口本了,一些网友担心年轻人可能会一时冲动草率结婚,或者辛辛苦苦养大的女儿被轻易带走。此外,由于离婚还有冷静期,离婚显得比结婚困难许多,这种“宽进严出”的现状被认为增加了婚姻的风险性。
将“父母之命”视为婚姻的“保险栓”,本质上是将婚姻视为家族利益的延伸而非个人情感的联结。新规取消结婚离婚登记对户口本的要求,明确宣示了婚姻自主权——婚姻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任何个人或组织都无权干涉他人婚恋选择,这应该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共识。
婚姻选择不应过度依附于原生家庭,也不应被“户口本”控制。事实上,如果子女对婚姻有强烈的自我意愿,父母强行干涉只会激化家庭矛盾,最终两败俱伤。父母应当成为孩子的领路人而不是管理者,子女成年后需要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与其担忧婚姻没有父母把关会出乱子,不如反思家庭教育是否培养了孩子独立思考和自主决策的能力。
在社交平台上,我们常常看到年轻人因父母催婚逼婚、过度干涉婚姻而烦恼不已。但新规出台后,又有人因为父母失去“把关权”感到不安。这种矛盾心态反映出当今社会对婚姻的认知和态度复杂多元,也映射出部分年轻人缺乏成熟自主的婚姻观。他们既渴望摆脱父母的控制,又缺乏独立做出婚姻决策的自信,既不想将人生大事的抉择权交到他人手中,又不敢承受自我选择可能带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