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络祭扫方式的兴起,该领域的一些乱象逐渐涌现,引发社会关注。例如,给活人建网墓、设置“香火排行榜”揽财等问题频发。
此前,“人还活着,却被网络祭奠4.3万多次”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在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人民法院发布的一起案件中,某平台未审核逝者信息真实性,导致一名在世女孩璐璐(化名)被创建祭奠纪念馆,其照片和个人信息被公开传播长达六年,累计访问量超过4.3万次。
步入信息时代,网络祭扫作为传统祭扫方式的数字化衍生,本应成为跨越时空、承载人们无尽追思的温情纽带。然而,这一新兴祭扫方式如今也伴随着争议。“活人遭网络祭奠超4.3万次”事件凸显了网络祭祀平台审核漏洞的问题。
活人信息被网络祭祀平台肆意曝光,不仅严重侵犯了当事人的肖像权与名誉权,更对其日常生活造成了极大困扰。此类乱象践踏了个人合法权益,也是对社会公序良俗的公然挑战。
同时,网络祭祀平台过度商业化的现象也需引起重视。据报道,平台所谓的“香火排行榜”实则是诱导用户充值打榜的陷阱,虚拟祭品价格严重背离价值,高得离谱。部分平台甚至采用消费抽成手段,鼓励用户发展“下线”以谋取私利。
本该庄重肃穆的祭祀行为,竟沦为平台疯狂逐利的工具,扭曲了人们缅怀先人的初衷,让网络祭祀的神圣性消失殆尽。这些乱象扰乱了市场秩序,违反了价格法中关于“明码标价”以及“禁止价格欺诈”的相关规定,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网络祭祀乱象背后暴露出平台责任的严重缺失及行业规范的滞后。部分平台在流量与利益诱惑下,对用户上传的信息不加审核,任由虚假信息与侵权内容泛滥。作为新兴领域,网络祭祀目前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与行业标准,导致平台在运营过程中缺乏明确指导与有效约束。一些平台不惜突破道德与法律底线,将网络祭祀变成充满铜臭的闹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