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8日,俄罗斯与美国在沙特利雅得举行了一场“密室谈判”,就乌克兰战争达成四项共识,但将当事国乌克兰及欧洲盟友排除在外。这场会议表面上被包装为“和平进程”,实际上却是美俄对乌克兰利益的瓜分,揭示了大国博弈的冷酷本质。
会谈中达成的四项共识中,恢复大使馆运作和继续谈判只是表面文章,核心在于第三项——“讨论俄乌冲突后的地缘经济合作”。美国国务卿鲁比奥称其为“战后合作”,却未提及乌克兰主权问题,反而暗示美俄可能联手应对中国。更令人震惊的是,俄方要求乌克兰承认俄占四州及克里米亚归属,而美方对此并未明确反对,仅模糊地要求“持久且各方接受的停战”——显然,“各方”并不包括乌克兰。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痛斥此次会谈是“背后游戏”,并推迟原定访问沙特的行程以示抗议。基辅民众愤怒质问:“公理何在?美国一边要我们割让50%矿产资源,一边与俄罗斯分赃!”三年来,乌克兰付出巨大代价,20%领土沦陷,数十万士兵伤亡,但在谈判桌上却成了“缺席被告”。
欧洲的愤怒同样强烈。法国总统马克龙紧急召开欧洲峰会,英国提议向乌克兰派兵,德国因大选压力拒绝参与。北约甚至修改措辞,将“俄罗斯入侵”替换为“乌克兰冲突”,引发批评。丹麦首相警告,俄罗斯可能借停火喘息发动新攻势,而欧洲既要承担经济负担又无资格上谈判桌,沦为地缘政治中的“冤大头”。
特朗普政府改变了拜登时期的援乌政策,大幅削减军援,并迫使乌克兰签署“矿产换和平”协议,索要半数资源却拒保安全。会谈前,特朗普与普京通话90分钟,自诩为唯一能调停俄乌的领袖,却毫不掩饰对盟友的背刺。其核心逻辑是以乌克兰领土为筹码,换取俄美关系缓和,同时将欧洲绑上“抗俄”战车,确保自身战略利益最大化。
利雅得会谈暴露了国际规则的脆弱性:当美俄握手言欢时,乌克兰成为砧板上的鱼肉,欧洲则沦为配角。泽连斯基悲叹:“若三年前最艰难时都未屈服,今日岂会接受通牒?”然而,在强权政治的丛林法则下,小国的命运从来不由自己书写。这场所谓的“和平秀”的唯一赢家,或许只有隔岸观火的投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