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9日凌晨3:55,上海松江区新桥镇临工驿站迎来了当天第一位找零工的务工人员。安徽籍男子於奎戴着橘黄色安全帽熟练地走进驿站大厅,倚靠在长凳上,低着头开始刷手机。这是他新一天打工的开始,充满了期待和竞争。
半小时后,这里将涌进300多名像於奎一样来找活干的人,他们平均年龄在55至60岁之间,其中不乏女性。据说年龄最大的已经超过70岁,年轻一些的也接近50岁,他们大多来自河南、安徽、山东、四川等地。
时钟接近4:30,这片街区突然热闹起来,一个个身影从四面八方向驿站聚拢。尽管工作人员在广场放置了长条凳,但几乎没有人愿意坐在室内。他们宁愿站在路边,站在风中,甚至尽可能靠近马路,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抓住机会,让“老板”在人群中看到自己。
依靠着路边隔离栏杆的一名安徽籍男子低头吃着早点,眼睛东张西望,显得很不安。他说家里有两个孩子,女儿已经出嫁,儿子25岁在浙江萧山工厂工作,工资不高。这名51岁的男子与人在附近合租了一间1100元的房子,他形容自己的房间“不像话”。他使用一款屏幕开裂的国产老人机,用透明胶带粘合继续使用。“出来干活帮儿子减轻一点负担,后面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他说自己不识字,在农村只会种田,但种田又不挣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