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多地将“带薪护理假”升级,从明年起取消或放宽独生子女等限制条件,也就是说,非独生子女也可以享受护理假了。几个地方的政策调整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于护理假的关注。在为护理假向非独生子女放开鼓掌的同时,很多人也在讨论,法规虽有,落实却难,如何能让劳动者“敢休能休”,如何让用人单位有章可循、依规愿批,才是关键问题。
现状
知晓率低有人还以为是育儿假
毛女士在一家国有银行机关工作,不久前,她的母亲因为脑梗住院,她向单位成功请到了10天的独生子女护理假。她说,当时单位让她提交了母亲的住院证明和独生子女证明,就批了假,这10天也没有扣她的工资。
但是,有毛女士类似经历的人并不多,甚至许多人都不知道护理假的存在。
“现在还有这个假呢?可以休几天?符合什么条件才能休?”已经工作了快10年的陈女士第一次听说护理假。有些人更是把护理假理解成了育儿假。“公司没有这个假,而且我还没有孩子呢,休不了啊!”在听到记者询问护理假后,市民吴卓说。当记者解释这个假不是用于照顾孩子而是照顾父母时,吴卓不好意思地说:“真没听说过,我以为是育儿假呢。”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劳动者对护理假的知晓率并不高。“你知道护理假吗?”财新网在微博上发起的一份网络调查显示:“从没听说过”的占71%,“知道但从没休过的”占22%,“知道而且休过”的仅有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