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失能老年人数量持续增长,截至2023年底已达约3500万。这些老人的患病率是总人口平均水平的4倍,带病生存时间超过8年。长期照护难题让许多家庭在经济和心理上承受巨大压力,“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现象普遍。社会性、专业性、多层级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加,但专业护理人员短缺,针对重度失能老人的养老服务、设施供给不均衡,长护险覆盖面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如何有效满足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需求,已成为国家养老事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建立经济上可承受、服务内容精准覆盖、专业能力持续提升的长期护理体系,不仅关系到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也影响家庭稳定与社会和谐。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失能老年人群体规模急剧扩大。据统计,2023年底我国失能老年人占老年人总数的11.6%,学者预测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达6168万,2050年接近1亿人,约占总人口的7%。
失能问题复杂,涉及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及家庭的经济状况、心理健康和社会关系。失能老人的护理往往伴随突如其来的健康变化,如意外摔倒、慢性病恶化或突发性疾病,加速了从部分自理到完全依赖的过程。根据国际标准,失能老年人是指因年迈虚弱、残疾、患病、智障等无法独立完成日常活动的老人。
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涉及经济、时间和情感的多重压力,对社会保障体系、医疗服务供给和护理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尽管我国已探索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体系,通过政策支持、试点推进和服务供给优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护理服务资源分配不均、护理体系覆盖不足、服务供给层次单一、专业人员匮乏等方面仍面临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