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事故调查:如何开展以及最大挑战
3月21日,当确认东航MU5735航班在广西梧州市上空失联并坠毁时,所有人都为之揪心。在为机上的132位同胞祈祷的同时,事故原因也是大家最为关心的话题。然而,就在事故发生后不久,坊间和网络上出现了大量未经证实的信息和对事故原因的臆测。
事实上,空难调查专业性极高,是一个非常复杂、严谨的过程,最终的调查报告需要花费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应该说,等待一份完整、科学的事故调查报告是对航空安全工作最好的反思;不随意渲染情绪和臆想揣测、等待官方结论也是对逝者最大的尊重。
那么,空难事故调查都有哪些程序?又遵循哪些原则?黑匣子的作用是什么?对于事故调查人员最大的挑战又是什么?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航空安全研究所所长舒平。
记者:一般而言,航空事故发生后,事故调查工作是如何组织开展的?
舒平:在《国际民航公约》附件13中明确规定了空难事故调查的相关程序,在我国,针对这个附件也有一个专门的规章,叫做《民用航空器事件调查规定》,明确了按照什么方式和程序来开展调查。一般来说,事故调查涉及几个固定国家,包括出事所在国、航空器设计国、制造国、经营国和登记国。当下的原则是由事发地所在国来组织相关调查,它不是封闭的,是基于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的。
在我国,这种重大事故一般是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其中会成立多个专业小组,比如飞行组、适航组、机场组、公安组等等,然后按照各自的职能展开相关调查。
记者:调查人员在事故现场是如何开展工作的?大家都非常关心黑匣子,当找到黑匣子之后,调查人员要做哪些具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