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高校开设四川方言课实乃“文化自觉”
冲壳子(普通话“吹牛”)、脑壳(普通话“头”)、摆龙门阵(普通话“聊天”)……四川方言出现在课堂是一种什么景象?记者27日从四川天府新区航空旅游职业学院获悉,该校近日开设了一门四川方言选修课,同学在课堂所学内容将出现在期末试卷中,通过考试还能获得学分。
高校开设四川方言选修课,这在全国尚属首次。四川方言选修课授课教师崔雅浛介绍,开设四川方言选修课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更好了解四川传统文化。目前该课程使用学校自主开发的课本,共16个学时。除了介绍四川历史与方言,崔雅浛还会让同学来到讲台,进行四川方言小游戏,惹得台下笑声不断。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也是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方言传承千百年,在我国的文学、艺术等中独树一帜。方言生动、形象,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每种方言都能表达出使用者所在世界观、思维方式、社会特性以及文化、历史等,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因此,废弃方言是完全错误的。例如,很多民俗中就有鲜活的历史、文化、传统,那也是方言的源泉。
值得注意的是,四川这所高校是“四川天府新区航空旅游职业学院”,就是说,就是说是一所职业技术性质的高校,专业设有空乘、高铁服务、地勤机务、国际飞行员、酒店管理、邮轮海乘等。该校学生毕业后都要在这些服务领域工作,而且,在四川省内从事上述工作的毕业生恐怕还居多。因此,开设四川方言课,既是现实需要,还可以为保护本地方言做出一些贡献,开设四川方言课实乃“文化自觉”。
正像来自广东的谭寒雪所言,“四川话非常有魅力,它代表四川本地特色,非常有乐趣。”而保护方言,与推广普通话并不矛盾。若想方言能够传承,要要靠年轻人,因为年轻人是最好的传播群体,需要契合其需求,让方言有趣,真正激活他们的兴趣,让其真正喜欢并说起来。方言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用途,那也是一种“乡音”,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习俗,有着自身独特的魅力。开设方言课,从很大定程度上说,也就是在保护和传承文化。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民俗学家冯骥才经常对传统文化逐渐消失忧心忡忡,他感叹民俗文化逐渐消失;城市中的那些老屋、茶馆、胡同也罢,都是方言的土壤。而四川这所高校开设四川方言课,无疑令人欣慰。诚如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纪大海所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很多传统方言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消失不见,中国文化是由多种地域文化组成的,保护方言和学习普通话并不矛盾,保护方言对保护传统文化和四川历史有着重要意义。(作者系天府评论新闻观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