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时节,春雷响起,生机盎然。
正在热映的《谍战深海之惊蛰》,就将“惊蛰”当做了最强烈的象征:这是被逼当日本间谍的“陈山”得到允诺的自由日子,是这场日军、国、共三方情报斗争的终点。或者,从某种角度来说,是《谍战深海之惊蛰》试图从类型剧里走出新路子的自信,寻找到新的生机盎然。
类型剧里类型多
在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谍战剧始终是一个高热话题。2009年《潜伏》的大热让谍战剧成为热门类型剧,由此定义了“谍战剧”的基本模式:以间谍(特务)活动和反间谍活动为主要线索,表现敌我双方斗智斗勇。10年时间里,谍战剧已经成为中国电视剧中类型化程度最高、创作手段最为成熟的剧种之一。
和其他成熟的类型剧相似,谍战剧现在也面临着在大题材之下进行深入细分的选择。近年来,数量众多的谍战剧开始从形式和内容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索。《黎明之前》(2010)、《悬崖》(2012)、《伪装者》(2015)、《风筝》(2017)等成为谍战剧的经典之作,极大丰富了谍战剧的题材选择和表现形式,也迅速提高了观众群体的审美标准。“老戏骨+流量明星”的人员搭配、多面间谍或双面人生的基本人设、“CP感”的塑造、制作更加精良等,成为明显的特征。
有学者认为,谍战剧在类型的杂糅、视觉呈现方式、叙事特色等方面进行了强烈的改变,突出体现在叙事特征的多元化、镜头语言的丰富、信仰的隐形表达、对个人主义的宽容和对历史的反思,由此产生了男主人公走下神坛、女主人公不再是花瓶、反派有智商有挣扎、从个人到群体塑造等特点。这些特点从某种程度上与文艺创作“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高度吻合,体现了新时代电视剧产业链对光明的颂扬、人性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