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社交平台截图。
近日,一则“黄牛为‘限高者’订机票高铁票获暴利”的新闻,引发舆论关注。
据澎湃新闻报道,在网上有不少为“限高”人员提供订票服务的“黄牛”,他们活跃在各大平台,有的甚至在电商平台开起了网店。记者实测发现,只需提供身份证或护照,加上两三百元至上千元不等的手续费,即可通过“黄牛”的“特殊渠道”为“限高”人员订得高铁票和机票。
多家航空公司、订票平台的客服查询后均表示,客票状态正常,尚不知道是如何出票的。不过,随着各地司法打击力度的加强,有客户在过安检时被揭穿,这些“黄牛”也越来越谨慎。
作为一项旨在限制失信被执行人高消费的强制执行手段,“限高令”出台以来,取得了良好效果。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全国法院累计发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1123万例,共限制1222万人次购买机票,限制458万人次购买动车、高铁票。其中,有280万失信被执行人迫于信用惩戒压力自动履行了义务。
就是这样一项卓有成效的司法惩罚手段,如今却被一些“黄牛”做成了生意。从现实来看,“限高者”出行方式受限,“黄牛”为谋财不择手段,两者各取所需,却将代价转嫁给了社会层面——这不仅消解了司法权威性,也让“让失信者寸步难行”的治理之网被撕开了一道口子,其负面影响不容小觑。
事实上,无论是高铁票还是飞机票,相关交通运输部门为落实“限高令”,都设置了相对缜密的技术关口,将“限高人员”堵在了购票系统之外。然而,严密的“法网”还是被不走寻常路的“黄牛”钻了空子。这些“黄牛”用找关系、买通内部人员,通过技术手段修改、篡改系统数据等手段,成为漏网之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