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图片来源新京报网。
文|罗志华
近日,上海市疾控中心在对英国输入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进行基因测序监测中,发现1例病例的新冠病毒基因序列为B.1.1.7亚型,与近期英国报道的变异病毒基因相似。1月1日,张文宏发文称,“这个病例的症状非常轻微,目前已经核酸转阴,离开隔离病房了。”
据报道,该病例是一名23岁的女学生,近期从英国乘飞机返回上海,2020年12月14日检测出新冠病毒呈阳性,当晚被转移到医院隔离。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2月12日,即她飞回中国的前两天,新冠检测结果呈阴性。报道称,她回忆自己在公园里跑步时没有戴口罩、等待登机时曾摘下口罩吃饭喝水,这些都可能导致自己被感染。
假如没有与“变异病毒”沾边,这就是一起平常的国外输入轻症病例。一起轻症病例受如此关注,也反衬出,国内对于变异病毒具有相当程度的警觉性。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国外所报道的变异病毒将使传播力提升70%是否属实等疑问都难免萦绕心头。这说明,常态化防疫需将变异病毒纳入视野,学会与变异病毒打交道,也是疫情防控的重要一环。
首先要认识到,人类与病毒长期打交道,已认清其许多特性,并已拥有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应对手段。病毒个小、难治、没有特效药、具有一定的自限性、容易产生变异等,这些特点早就被人类所掌握。
为应对病毒的善变性,在研发疫苗时,就会将病毒变异作为一个突出的不确定因素考虑在内。哪些病毒片断容易产生变异,这类研究已颇为充分,甚至可根据大数据来预判其变异方向,进而让疫苗的免疫力覆盖可预见的变异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