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今年国庆档以8天创造了39.3亿元的票房成绩相比,内地影市11月档的票房相对较低。在刚刚过去的11月,内地影市以18.8亿元的成绩低调落幕,单月大盘比去年11月(35.9亿)大幅缩水48%,并创下2013年(11月票房15.4亿元)以来最差的成绩。
因为受到疫情影响,今年11月上映的大片相对很少,其实给一些小片留出一定生存空间。从11月1日算起,共有57部新片上映,其中11月20日周五单日就有14部新片入市,创造了当月单日上映电影数量的峰值,除了动作片《除暴》、动画片《海兽之子》及万玛才旦执导的《气球》、批片《末日逃生》以外,其余10部都是不知名的国产“小片”,这些影片质量差制作粗糙,自然不会有排片空间,票房占比也微乎其微,大多都是“大盘一日游”。据记者统计,上个月上映的37部小片,没有一部票房突破千万元,37部电影加在一起产出1532万元票房,这个成绩还不及《疯狂原始人2》11月27日上映首日(1971万元)的票房。这些电影中票房最低的一部是剧情片《我的七年》,该片只收获80元。票房分析师罗天文告诉新京报记者,“没有大片支撑是11月市场冷淡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小片数量虽多,但主要也只能凑数,这些电影的生存空间确实堪忧。”
影片《反毒风暴》《黑色协议》海报。
【影市】
小片扎堆,多数排片占比小于0.1%
11月影市大片的缺席给很多小片留出了一定的生存空间,令不少中小成本电影扎堆上映。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11月一共有57部电影上映,其中小片有37部,占新片上映总数量的64%,尽管数量庞大,但都是成本极小且质量平庸甚至低劣,除了有演员李幼斌主演的《九条命》、冯远征主演的故事片《应承》,大多电影的主演与导演几乎都鲜为人知。但大明星似乎也不管用,《九条命》票房勉强破百万元,《应承》则只有62.5万元票房。
11月前两周共有27部新片上映,除了《风平浪静》以及《地狱男爵:血皇后崛起》等中级体量的电影以外,其余18部电影的票房都徘徊于1万元到10万元之间,其中,11月13日上映的国产小片《女记者的日记》仅有4124元票房、11月17日上映的《冰球少年》票房则不足2000元。这些电影的预售票房大多仅有几千或几百元,票房占比在大盘中更是微乎其微,大多排片都小于0.1%,整个月的新映小片中大多都是平实风格的剧情片,如果类型上有所创新票房自然会好一点,例如动作片《马永贞之闸北对决》讲述民国初年,出身于武术世家的马永贞帮助老百姓重获家园的故事,以351万元成为11月小片的“票冠”,该片在上映当日的票房占比达4.4%。记者发现,有鲜明类型属性的电影票房会稍微好一点点,但也有部分炮灰更是连参与感都没有,例如记者查遍了专业统计机构公布的数据,都没有找到11月上映《归来是少年》、《不欺不遇》影片的票房、排片数据。
《马永贞之闸北对决》剧照。
【院线】
11月是淡季,小片生存空间相对较大
11月20日周五当天10余部电影同日开画,但是,仅从这些电影的片名与演员阵容上就可以看出,片名缺乏吸引力,导演与主演等演职人员名单中耳熟能详的名字少之又少。像这类影片一般都很少有强有力的宣发与营销坐镇,缺乏独特的看点与明星助阵,同时又没有群众基础,宣传攻势也微乎其微,并且在冷清的档期选择“扎堆”赌一把,往往都很难分到一杯羹,绝大多数难逃炮灰的命运。
既然这么没有存在感,为什么小片会纷纷选择在此时上映呢?
对这个问题,从事多年院线工作的院线经理李玉霖分析:“夹在国庆档之后与贺岁档之前的11月档一般都处在一个尴尬的阶段,热闹的国庆档才结束,火爆的贺岁档没来临,11月一向都是影市淡季,以往几年还有好莱坞进口大片的加持,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11月的影市极少有大片,这个空档就给了很多小片营销上的天然优势,在这个档期入驻,起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获得一些生存空间。”
李玉霖表示这样的扎堆上映并不会对大盘造成什么影响:“小片基本上是少有观众知晓的影片,在院线经理排片的过程中,自然不会太考虑这类影片,同时这些电影本身就没有宣传噱头,质量一般,在排片之初就是炮灰排法。热门档期大片虽然多,但观众被大片吸引进电影院的时候会同时注意到其他的一些电影,比如在10月中旬上映的《天道王》这类电影就可以从《我和我的家乡》、《一点就到家》等国庆档大片口里夺食,最终获得了2511万元票房,就是采取的这种策略。”
【主创】
做这样的电影大多是为了情怀
对于这些缺乏存在感,甚至都查不到相关制作发行信息的小片,记者采访到两部小片的导演,听他们从创作者和片方角度讲述小片一直面临的尴尬和困境。
《天堂的张望》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