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资本市场犹如一场“狂欢盛宴”,“独角兽”们纷纷加快脚步扎堆IPO,尤其是大批科技企业抢滩科创板,再次掀起了新一轮的A股上市潮。
8月27日,思必驰宣布获得数亿元人民币Pre-IPO轮战略投资。在此前的4月7日,思必驰刚刚收获E轮4.1亿元人民币融资,在如此短的时间跨度内就完成两轮融资,预示着其IPO计划早已开启。
思必驰CMO龙梦竹
一向低调的思必驰,为何在这个时间节点谈到IPO?AI语音赛道为何难出“独角兽”?为此,福布斯中国专访了思必驰CMO龙梦竹。
对于此次融资,龙梦竹简单地用“顺利”二字来形容,她表示:“因为上一轮E轮融资在4月底刚刚结束,当时就考虑在上市前再完成一轮Pre-IPO轮战略投资。所以,能赶上这个时间节点完成融资,还是比较顺利的。随后还要进行股改和招股书等环节,留给自己‘练功’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我们还要克服很多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参与本轮投资的包括珠海大横琴、美的资本、上海交大基金会旗下菡源资产、中信证券投资、元禾控股等投资方都是战略投资,没有一家是纯资本投资,考虑的都是未来的协作性。
人工智能行业没有“资本寒冬”
提到“资本寒冬”,龙梦竹认为,自2018年以来,从整个资本市场来看,资本有进入“寒冬”的节奏。
从募资端来看,所有投融资机构都越来越趋于理性、谨慎,投资更稳健、更低风险的项目,不会投过高风险的新项目。从资本端来看,好的项目、标志性的项目也越来越少。从人工智能行业来看,一开始,投资人对人工智能并不了解,所以倾向于“讲故事”“讲概念”,很多项目都是为了蹭热点。此后,投资人对人工智能越来越了解,项目经验也越来越丰富,所以从概念转向了数据、场景,而后商业化落地的能力,也就是自我造血的能力。
“事实上,‘资本寒冬’对于人工智能行业的影响并不明显,并没有出现大幅的下滑。” 龙梦竹表示,只能说明投资人和资本市场看待人工智能行业更理性了。因此,人工智能行业并没有“寒冬”,只是随着时间的推进,“分水岭”越来越凸显罢了。
人工智能企业为何不上市
人工智能初创企业为何很少上市?对此,龙梦竹认为,其实是概念上理解不同所致。由于人工智能范围广泛,包括底层技术支撑层、人机交互层和应用层三个层级。其中,应用层最直观,也最容易被人所熟知。而技术支撑层和人机交互层起到的是背后支撑作用,往往容易被忽略,但也是不折不扣的人工智能企业。
去年,我国推出科创板,主要就是为了增强资本市场对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服务能力,促进“聪明行业”更好发展。在政策和资本的引导之下,有越来越多的AI企业,包括技术支撑层和人机交互层的技术型创新创业走入二级市场,例如寒武纪、虹软科技等纷纷上市,就是典型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