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与北京日报社联合举办“常态化下的高校疫情防控长效机制建设”研讨会。
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王辰分析了疫情发展趋势,他说,新冠病毒不可小觑,它比较容易在人体繁衍和传播,这个病毒不会倏然而去,未来有多种可能性。疫情形势在夏季相对好一点,在冬秋季节要深存戒惧之心。大概是广州1月份左右、北京3月份左右,病毒似乎容易形成传播。
针对公众普遍关心的疫情走势,王辰分析,影响疫情走势有三大因素:
第一,病毒本身。这个病毒是以人体为宿主的病毒,一个新的物种侵入另外一个物种以它作为宿主,宿主对于新侵入的病毒会造成环境压力,此时,病毒本身会选择加速变异。在这个情况下,不同的毒株之间面临不同的路径,有的是不同的速度,有的是不同的社会环境干预,有时候面临一些科技的手段,这中间无数的变种,无数的可能性产生出无数种情况,这个未可获知。
但是新冠病毒的特点,按病毒学家的话,是相对比较完美的病毒,它的本身是很懂得如何去适应人体的环境和繁衍的,因此这个病毒不可小觑。这个病毒不会倏然而去,这是基本判断,像流感一样常存人间,间断流行,或者有人说可能像乙肝一样在人体长期存在,都是若干种可能性,这个是需要进一步了解的。所以病毒有未可预知性,但是初步看明白一点,这个病毒是比较容易在人体繁衍和传播的病毒,因此至少有一段时间会构成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
第二个因素,气候。专家分析了一百多个国家的气候和疫情变化情况发现,确实看起来在一个温度带里面,大概是广州1月份左右、北京3月份左右(这个时间似乎不是很确定,而且不同的毒株变异不同的情况)似乎病毒在这个时候容易形成传播。
原因第一是气候本身对病毒的影响,第二,那个时候人类开始社会的交往,或者社会距离也是比较近。于是对冬秋季节要深存戒惧之心。夏天相对好一点,因此在夏天抓紧干点活还是重要的。像协和医学院,夏天的时候研究生该补做研究的,课该当面传授的技能课,必须抓紧时间夏天干,把这个时间集中干好,这个暑假可能不同一般的暑假,到了冬天想干活的时候未见得可以。
第三点,干预。分两部分,一个是社会干预,一个是科学干预。疫苗、药物等等属于科技干预,社会干预包括加大社会距离、社会行动变化等等。
据王辰总结,病毒、气候和干预影响走向,三个因素加在一块儿有无数种可能性,“但是概而言之,夏天可能相对好一些,到了秋冬季节可能会收紧,所以我们安排工作节奏上可以考虑一下。”
另外,王辰建议,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对应的调整。现在北京调整为三级响应级别了,这样可以相对地干点活了,要根据当时的风险等级做动态的响应级别的调整,针对性地采取对应的防控措施,也就是说,各校要张弛有制,很难老绷得很紧。他还建议,“作为学校来讲,很重要的是,根据本身的情况,判断风险等级、响应级别、对应措施,做到张弛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