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武汉日记,方方的新“伤痕文学”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李婷】
伤痕文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伤痕文学流行了很久,而且对中国文学与艺术界影响深远,现在文学界和影视界依然有人在不断地炒“伤痕文学”这碗冷饭。
最近十分流行的《方方日记》的作者——方方同样位列其中。而且这次“冷饭”不“冷”,方方还因此成为了红人。在疫情进行的过程中,方方积极记录着武汉人民的伤痕,在疫情还没有结束的情况下,方方又积极号召大家记录人们所经历的“伤痕”。
在3月10日的日记中,方方建议“民间写手,组成团队,寻找到那些丧亲者们,帮助他们撰写出自己亲人寻医以及死亡的过程。当然,成立一个网站,分门别类,将这些记录挂上则更为方便。如有可能,出版数本记录文字,也很必要。”
方方的武汉封城日记,引发舆论讨论
方方的成功实际上是“伤痕文学”的成功
一些人质疑方方的成功是不是有人在背后操作,这一点不好说。但可以确定的是,她的成功不是无缘无故。
一方面,方方的成功与她的积累有很大的关系。
可以说,方方本人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作家,她的《软埋》拿了路遥文学奖,她的《万箭穿心》拿了第十三届百花奖优秀中篇小说奖,她的《风景》获1987-1988年中篇小说奖,被评论界认为“拉开新写实主义序幕”。
曾有人这样评论她的《风景》:“不仅为我们赤裸裸地叙述了一段悲惨的故事,还为我们残酷地展现,当生存的意义被现实境遇消解得体无完肤之时,也只剩下真实严酷的躯壳,考验着在生存本能中挣扎的每一个人”。可见,她十分擅长于记录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