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某学术造假暴露高校人才引进漏洞 审核形同虚设。江苏科技大学最近的一则通报引起了广泛关注。一名仅有高中学历的郭某,竟然成功伪装成“顶配人才”,在高校担任了两年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享受300万安家费、140万年薪以及每年500万的科研经费。

郭某的履历令人咋舌:他自称1994年陕西省高考状元、德国洪堡青年学者、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拥有170多篇SCI论文和68项国际专利,还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然而,经过媒体调查发现,这些所谓的成就全是谎言。实际上,1994年陕西高考理科状元是考入清华的楚怀湘,而“洪堡青年学者”这一称号并不存在,只有“洪堡学者”称号。他在《自然材料》上发表的“郭氏模型”也无从查证,国家科技进步奖更是张冠李戴。

讽刺的是,这样一份漏洞百出的造假履历竟然通过了江苏科技大学的人才引进审核。2023年郭某“学成归国”后,学校对他奉为座上宾,提供了顶级待遇,并让他担任首席科学家和博士生导师。直到2025年9月收到举报,学校才启动调查,最终解聘郭某并向警方报案。这两年间,国家投入的巨额科研经费可能打了水漂,跟随他的研究生们也在一个子虚乌有的科研方向上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这起事件表面上看是郭某胆大妄为,实际上暴露了高校在人才引进过程中的深层次问题。许多高校为了提升排名和争取资源,盲目追求头衔和论文数量,忽视了最基本的背景核查。如果学校在引进郭某时能稍微核实一下他的信息,比如联系西安交大确认是否有这位“院士弟子”,或者查看高考状元名录,甚至联系所谓的任职单位,骗局或许早就被揭穿。遗憾的是,学校的审核流于形式,给了骗子可乘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