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军舰载机数量已突破200架,足够装备5艘航母,尽管现役航母只有3艘。这种“超额配置”体现了中国从近海防御转向远洋作战的战略布局,每一架战机都承载着深远的军事意图。
歼-15舰载机自2012年服役以来,已衍生出滑跃起飞型和弹射型多个版本。早期歼-15基于歼-11B技术,空战能力仅达到四代机初期水平,无法有效对抗美军F/A-18E/F Block3等先进舰载机。随着福建舰电磁弹射技术的突破,歼-15T应运而生,其雷达探测距离提升至400公里,可携带PL-21超远程导弹和鹰击-21高超音速反舰导弹。最新演习画面显示,辽宁舰和山东舰的甲板上已大量换装歼-15T,取代老式机型。歼-35隐身战机的加入进一步强化了舰队实力,其在福建舰测试中实现2秒内加速至190米,最大起飞重量28吨,作战半径超过1300公里。新旧机型混合配置确保了航母战斗力的平稳过渡。
舰载机飞行员的培养需要大量飞机支撑。中国在兴城、青岛、永兴岛等地建立了陆基训练基地,这些基地日常运作需消耗大量舰载机。双座型歼-15S承担了新飞行员的改装训练任务,而早期歼-15则转为专用教练机。目前海军缺乏专用舰载教练机,教练-10尚未大规模列装,现有战机必须分担训练职能。福建舰在海试期间已同步开展飞行员弹射起降训练,实现了装备交付与战斗力生成的无缝衔接。高强度的训练导致舰载机损耗率居高不下,冗余配置可避免因故障或事故影响训练进度。
早期生产的滑跃型歼-15虽不适合新型弹射航母,但其抗腐蚀设计和短距起降能力使其成为南海岛礁部署的理想选择。永暑礁、美济礁等岛礁机场常年处于高盐高湿环境,陆基歼-11B战斗机在此部署时面临机体腐蚀问题,通常只能短期轮换。歼-15作为舰载机,结构上针对海洋环境优化,更适合长期驻防。将过剩歼-15部署至岛礁,可形成“不沉航母”效应,增强对南海航道的控制力。这些战机虽技术相对落后,仍能压制周边国家装备的苏-30、F-16等三代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