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西方技术封锁,中国AI芯片产业正迅速崛起。寒武纪思元690芯片性能已接近国际巨头,清微智能则通过可重构技术开辟新路径。这场关于数字主权的较量,已经从政策规划转变为实验室的技术竞赛和生产线上的量产冲刺。
到2025年夏天,国产AI芯片市场份额在三年内翻了五倍,大模型企业开始主动适配本土芯片,而国际厂商的特供版产品却接连受挫。这背后是举国体制下数千亿资金的支持,长三角半导体集群昼夜不停的灯光,以及中国工程师们用架构创新弥补工艺短板的努力。
站在智能革命的临界点上,算法、数据与算力构成了新的三角关系,谁掌握了AI芯片,谁就握住了未来经济的钥匙。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仅影响企业的生死存亡,还将重新定义全球科技权力格局。
寒武纪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了营收28.81亿元,同比增长4347.82%,净利润达到10.38亿元,研发投入占比降至15.85%。思元690芯片性能接近英伟达H100,优于中国特供版H20,被外媒誉为“小英伟达”。高盛将其目标价上调至1835元/股,对应市值近7700亿元。
其他国产厂商也在取得进展。海光信息DCU芯片性能达到英伟达A100的80%-90%,兼容CUDA生态。清微智能通过可重构AI芯片(RPU)实现差异化突破。
国家战略层面明确支持人工智能发展,计划到2027年人工智能与重点领域融合普及率超过70%,到2030年智能经济成为核心增长极。地方政府提供补贴,如杭州滨江区最高补贴2000万元流片费用,央企对国产芯片采购比例要求超过70%。
市场替代也在加速。英伟达对华特供芯片H20停产,国产芯片采购比例上升。DeepSeek-V3.1大模型明确适配国产芯片,推动“芯片-模型-应用”闭环。
预计到2029年中国AI芯片市场规模将达到1.34万亿元,复合增速56%。然而,高端制程工艺、AI框架生态完善及数据资源共享仍需突破。
当中国芯片开始定义AI时代的算力规则,这场始于芯片的突围战将重塑整个数字世界的权力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