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政府称宣传殡葬改革被误解 习俗碰撞引发风波【今日】《56之窗网》
标王 热搜: 贷款  深圳    医院  用户体验  网站建设  机器人  贵金属  桂林市  五角大楼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热点新闻 » 正文

当地政府称宣传殡葬改革被误解 习俗碰撞引发风波【今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8-21 22:34:49  来源:互联网  作者:56之窗网  浏览次数:2

近日,一段拍摄于安徽颍上县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热议。视频中,老人躺在地上,家属与工作人员发生激烈争执,引发了关于“强制火化”的质疑。当地政府随后澄清,这是一场因习俗与政策误解引发的风波。

当地政府称宣传殡葬改革被误解

8月19日,红星镇政府工作人员向媒体还原了事件经过。当时正值当地“临终落地”习俗实施时刻,按照传统,弥留之际的老人需被移至地面。此时,工作人员入户宣传殡葬改革政策,讲解免费遗体接运和1500元火化补贴等措施。时间上的巧合导致这一敏感场景被误读为“强制火化”。

官方回应显示,当地每天在7个村同步推进政策宣传,核心条款包括全额承担遗体接运费用、提供骨灰寄存减免以及对选择生态安葬的家庭给予财政补贴。然而,这些惠民政策在传播过程中被简化为“禁止土葬”的强硬信号。

颍上县的改革方案实际上包含了精细的经济考量。传统土葬需要购置棺木和墓地,成本约2万元;而新政下,火化全程免费,还能领取补贴。据民政部门测算,此举每年可挽回数十亩良田损失。但在执行过程中,工作人员反复强调“必须火化”的合规性,村民却只听到“不准入土”的禁令。这种认知偏差暴露出政策传达的结构性缺陷。

事件折射出政策执行链上的多重断裂。工作人员选择在老人弥留之际上门,虽出于效率考虑,却触碰了“冲撞晦气”的民间禁忌。政策文件中的柔性表述,在口口相传中异化为刚性要求。面对村民“劳民伤财”的质疑,基层只能机械重复“向上反映”的固定话术。

要重建政策公信力,或许需要更精细化的操作方案。例如避开红白事敏感期开展宣传,在村委会设立常驻咨询点;让党员干部家庭率先示范,用真实案例消除“火化恐惧”;将现金补贴转化为养老福利等可见度更高的形式;保留“骨灰入土”的过渡方案,给传统习俗预留缓冲空间。

这场风波揭示的不仅是殡葬领域的特殊矛盾,更是现代化治理的普遍命题。当政策刚性遭遇文化柔性,唯有在科学设计与人文关怀之间找到平衡点,才能让惠民政策真正实现“善治”初衷。正如新修订的《殡葬管理条例》所强调的:移风易俗不是消灭传统,而是给古老习俗找到与时俱进的表达方式。

 

  以上就是【当地政府称宣传殡葬改革被误解 习俗碰撞引发风波【今日】】全部内容,更多资讯请关注56之窗网。
 

本文地址:http://hot1.ffsy56.com/newsdetail1878728.html


版权与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网友自行发布,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者负责。56之窗网对此不承担任何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56之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任何单位或个人如对以上内容有权利主张(包括但不限于侵犯著作权、商业信誉等),请与我们联系并出示相关证据,我们将按国家相关法规即时移除。
 
推荐图文
最新新闻
点击排行

新闻投稿、广告联系客服QQ:3442875907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