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舞者与机器人同台协作,流畅演绎“碳基与硅基”的奇妙对话;机器人与小演员共唱“穆桂英”,千年文脉与现代科技琴瑟和鸣。8月14日晚,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在北京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拉开帷幕,这是全球首个为人形机器人组织的综合性竞技赛事。
这次活动不仅是技术的比拼,更是一场交流的盛会。成功模拟人类形态对机器人来说相当不易。它们没有“本能”“经验”,只有程序和计算。仅是为了不摔倒,就得实时计算未来几百毫秒内的重心、速度、姿态变化,并在毫米、毫秒的尺度内,控制几十个关节协同动作。本次运动会上,来自全球16个国家的280支队伍、500余个机器人将在26个项目中展开比拼,包括足球、田径、体操等传统热门项目,也有清洁服务、混料分拣、物料搬运等专项考验。期待这些“运动员”们赛出水平,为行业和所有观众带来一场精彩的科技盛宴。
有人或许会问,都是人类玩过的项目,为何还要让机器一比再比?事实上,竞技一直是技术与产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要让机器人融入人类社会为生产生活赋能,首要前提是提高其“适应性”。设计再精密的实验室也无法完全模拟现实世界的复杂与多变,赛场上的障碍、对手和各种不确定因素为“极限测试”提供了平台。例如,机器人要在足球、拳击等项目中保持平衡并执行精准动作,需要先进的运动控制算法和传感器融合技术,这些也是其广泛应用于智能制造、仓储物流等领域的必要条件。更重要的是,比赛不是机器运动员“一个人的战斗”。运营维护怎样提高响应速度?硬件供应链如何确保稳定?实操中的各种情况都为优化设计提供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