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自称“中国科学院院士阮少平”的男子引发网络质疑。经核实,“中国科学院院士阮少平”这一身份系伪造。在中国科学院官网公布的各类院士名单中均未找到此人。
尽管如此,“阮少平”仍频繁出现在多个省份的中小学校和医院活动中,受到等同于真正院士的待遇。这些单位只要事先稍做调查,就能避免被骗。然而,没有人去查证他的身份,任由他到处行骗。
骗子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敢于公开露面,通过各种社会活动反复强化自己的“院士”形象。例如,他声称自己是某某博士、某某学校领导陪同参观交流的对象,还自封为某文化促进会“永久名誉会长”以及北京阮顺堂中医学院院长和博导等头衔。这些虚假的身份使他在不少单位眼中显得可信,从而盲目跟风邀请他参加活动。
这种现象导致了一个荒诞的局面:越是抛头露面,越是胡说八道,就越能迷惑人心,越能让骗子感到安全。在长时间的行骗过程中,他已经获得了更多的“名望”和实质上的好处。无论是通过讲座获得丰厚回报,还是直接为医院、酒商或社会组织站台捞取酬金,都让他欲罢不能。
近年来,类似“阮少平院士”的骗子并不少见。例如,2025年2月21日,《新经济导刊》杂志社发布声明称,一个名叫阮晓东的男子多次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研究员的名义进行有关活动。实际上,阮晓东只是《新经济导刊》杂志社原编辑,早已离职,从未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作。但他利用某种“错觉”,借用身份混迹于多个企业的工作会议、培训现场,言必谈宏观经济和建筑行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