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正值新疆旅游的黄金季节。赛里木湖的蓝沁人心脾,那拉提的野花五彩漫山,喀纳斯的碧水清澈见底,火焰山的热情令人难忘,葡萄沟的甘甜回味无穷。然而一百多年前,中华民族面临至暗时刻,当那片唯美动人的“秋叶海棠”被西方列强不断蚕食时,中国面积最大的行政区几乎沦为列强砧板上的鱼肉。
危急关头,年过六旬的湖南湘阴人左宗棠挺身而出,力排众议,抬棺出征,最终为华夏子孙守住了160多万平方公里的祖产。8月4日起,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左宗棠收复新疆》在多个平台同步播出。历经三年多的详细研讨论证,这部由湖南、新疆、甘肃三地联袂打造的巨作,以“文化+科技”融合的方式,将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艰辛与壮阔进行了立体回放。
十九世纪后期,正值清朝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之际。沙俄准备大规模南下,试图争夺中亚地区的主导地位,同时形成对英属印度的威胁。面对这一威胁,英国人不甘示弱,采取了代理人战争的策略。盘踞在中亚浩罕国的阿古柏,在英国支持下入侵新疆,并迅速控制南疆地区。1867年,阿古柏建立“哲德沙尔”伪政权,并于1870年进入北疆。第二年,沙俄以“维持边境秩序”为借口,派兵侵占新疆西部的伊犁地区。收复新疆迫在眉睫。
湖南籍作家徐志频创作出版了“左宗棠系列”图书六部。他表示,左宗棠收复新疆是在国力衰落、时局艰难的情况下实现的,更显其功勋卓著。当时朝臣中,主张“海防”还是“塞防”,有两派意见。“海防”派以李鸿章为代表,主张放弃“塞防”,即放弃新疆。“塞防”派则以湖南巡抚王文韶为代表。清廷专门询问时任陕甘总督左宗棠的意见。如今,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保存着1875年4月左宗棠回奏的《复陈海防塞防及关外剿抚粮运情形折》。在这份5000余字的奏折中,左宗棠态度坚决,“我之疆索,尺寸不可让人”,并陈述如果不收复新疆,“不仅西北堪忧,北部的蒙古也将处于危险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