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赛7轮,13支球队参赛,20座各具特色的体育场馆投入使用,上座人数不断刷新,从7745人到60396人。这些数字反映了“苏超”赛事的火爆程度,也展示了江苏在体育设施和组织能力上的优势。
比赛初期,13个城市的主场多选在交通便利、运营成本较低的常规体育场,容量通常在几千人到一万多人之间。但随着市民的热情高涨,数千人的看台已无法满足数万球迷的需求,“换场馆”成为最直接的解决方案。徐州队在第三轮率先将主场从徐州市体育中心体育场搬至奥体中心,吸引了超过2.2万名观众,创下当时中国业余足球赛事现场观赛人数纪录。
随后,南通队宣布主场从南通大学西操场更换至南通足球训练中心海门基地;常州队告别常州工学院的校园球场,迁往可容纳4.1万人的常州奥体中心;苏州队则将主场设在为亚洲杯而建的专业足球场——昆山奥体中心,可容纳4.5万人。第六轮,南京迎战苏州的比赛在南京奥体中心举行,60396人的上座记录再次刷新历史,将“苏超”的热度推向新高峰。
“苏超”不断升级,响应球迷需求。地方体育局根据赛事进程和实际需求,与相关队伍协商后,决定调整未来主场比赛的举办地。这背后依托的是江苏深厚的体育设施基础。全省13个设区市及众多区县均拥有现代化体育中心或奥体中心,座位数从2万到6万不等。这些场馆为“苏超”的观赛需求提供了充足的选择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