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本应是学子通往未来的坦途,却因信息不对称屡屡成为争议焦点。贵州一名609分考生本可稳入国内一流学府,却被“误录”至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最终被迫选择复读。这并非个例,而是中国教育体系中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事件起因于贵州省招生考试志愿填报系统。多名考生反映,系统未明确区分“厦门大学”与“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仅以代码“529”模糊标识海外校区。这名高分考生原目标为上海财经大学,却被志愿单第二十四顺位的厦大马来分校录取。他质疑系统对其他分校有明确地域分类,唯独厦大海外分校未标明,存在误导。
贵州省招生考试院回应称,官方招生专业目录已明确区分本部与分校,代码不同,考生应仔细核对。厦门大学招生办表示,录取流程合规,但退档需贵州省考试院发函。马来西亚分校则称无权单独处理退档申请。此事件将责任推给考生,暴露出系统设计与监管的深层次问题。
志愿填报系统的信息呈现方式存在致命缺陷。系统对国内分校提供明确地域选项,却对海外分校采取模糊编号区分,制造了信息“断桥”。考生在高压下依赖系统直观指引,而非逐一核对繁琐代码。这种“选择性沉默”将信息透明度风险转嫁给考生,极易导致对海外校区高学费、全英文授课等关键信息的误判。
高分误录背后的心理压力和社会“名校情结”不容忽视。在激烈的升学竞争中,考生和家长背负沉重压力,对“名校”执念根深蒂固。这种情结导致信息模糊时,他们倾向于按既有认知确认,而非深入探究细节。对国际校区办学模式、毕业认证、就业前景的认知不足,加剧了误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