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苏女士反映她的父母在周口市商水县袁老乡开餐馆期间,四五年前县粮食局的工作人员下乡帮扶时经常在餐馆吃饭,打下了68张白条,共计餐费28,285元,讨要五年未果。事件经报道后引发关注,7月25日,苏女士和白条签字人陈某均确认欠款已结清。陈某表示,为了及时解决问题,他们个人已经垫钱结清了餐费,并对此事表示歉意。
这笔拖欠五年的餐费最终在媒体曝光后连夜还清,但长时间欠债不还的行为令人质疑。苏女士称,父母因讨要欠款气愤交加,病痛缠身,餐馆也已停业。如果不是被逼到走投无路找到媒体,这笔钱可能还要拖延更久。
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的事。小饭馆做的是小本生意,当初愿意让扶贫干部赊账,是源于对政府部门的信任。但这份信任最终变成了难以追回的账单。公职人员吃工作餐赊账,实际上是拿政府的公信力做抵押。长期欠账不仅损害了老百姓的合法权益,也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名誉和公信力。讽刺的是,扶贫小组本应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结果反而欠钱不还,给群众添愁添堵,背离了政策初衷。
据此前报道,某些干部认为“新官不理旧账”理所当然。这种思维比拖欠行为更可怕。脱贫攻坚小组取消了、当时负责的领导被查了,这些都不能成为欠债不还的理由。政府不是哪一任领导的私人作坊,而是为群众办事的机构。领导可以换人,但诚信不能断档,承诺必须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