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夏天,尤其是傍晚时分,很多人出门散步乘凉时,胳膊和腿上很快就会出现几个又痒又红的包。仔细一看,叮人的不是那种黑乎乎的小蚊子,而是一种身上带着黑白相间花纹的“狠角色”——白纹伊蚊。这种蚊子不仅白天敢叮人,有时隔着衣服也能叮咬,让人又疼又痒。
白纹伊蚊并不是本地原生蚊种,它的老家在遥远的东南亚热带地区。那里气候温暖湿润,非常适合它们生存繁殖。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与世界各地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大量进口的木材、水果等商品中可能夹带了白纹伊蚊的虫卵。这些虫卵生命力顽强,即使在干燥环境下也能存活很久。通过货物运输,这些虫卵悄无声息地进入我国,并在接触到水后迅速孵化、生长,最终羽化成蚊,在我国安家落户。
从最初在云南、广东等南方沿海地区出现,白纹伊蚊凭借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惊人的繁殖速度,开始了在中国的“北伐”之路。短短几十年时间,它已经从南方省份一路向北扩散,甚至出现在一些北方城市。全球气候变暖为它的扩散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以前,白纹伊蚊不耐寒冷,气温持续低于零下五摄氏度时,虫卵很难存活,成年蚊子会被冻死。然而,近年来冬季气温普遍升高,极端低温天气减少,使得原本对白纹伊蚊来说是“生命禁区”的北方地区也变得不再那么严酷。到了2020年,连吉林延边这样的东北城市也出现了白纹伊蚊的踪迹,说明它们的分布范围已经向北推进了数百公里。
除了让人奇痒难耐,白纹伊蚊还是一种潜在的“移动病毒库”。它能够传播多种病毒,其中最知名的便是登革热病毒。登革热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轻则发热、皮疹、关节疼痛,重则可能引起出血,甚至休克,严重时会危及生命。白纹伊蚊正是登革热病毒的主要传播者。雌性白纹伊蚊叮咬感染登革热病毒的人或动物后,自身会被病毒感染,产下的卵也会自带病毒。这意味着即使消灭了携带病毒的成年蚊子,只要它们的卵还存在,新一代蚊子就能直接传播疾病。雄性白纹伊蚊在与雌蚊交配过程中也能将病毒传染给雌蚊,使更多的雌蚊成为病毒携带者。整个蚊子族群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自我循环的病毒传播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