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散装,很多人最先想到的是江苏。由于发展得太好,江苏被网友戏称为“苏大强”和“十三太保”。然而,中国的散装省并不止江苏一个。例如,横跨2400公里的内蒙古,在1969年被分割,呼伦贝尔盟、哲里木盟等地划归东三省,阿拉善地区划归甘肃和宁夏。因此,至今内蒙东部许多人仍然喜欢吃玉米,说话带有东北口音。
各省的“散装”方式各不相同,但若论“散装”程度,安徽或许仅次于江苏。有人认为,安徽在精神上几乎被周边城市圈分而治之。安徽最近一次引起关注是在苏超期间。“十三太保”喊出“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的口号时,安徽许多城市主动参与,滁州商场大屏亮出“南哥加油”标语,支持南京。他们似乎把自己当成江苏的一部分,支持南通、徐州和宿迁的比赛,甚至陪着常州玩“笔画危机”。
安徽的松散有历史积淀。自清初建省以来,省会多次变更。最初是南京和安庆,太平天国时期迁至庐州(现在的合肥)。民国时期,受战乱影响,省会又多次转移,到过蚌埠、芜湖、六安、立煌(金寨)等地市。1949年后短短三年内,省会换了五次。安徽选择省会多基于实用价值,如安庆守长江要塞,蚌埠靠近铁路,立煌躲避日军,合肥通讯方便。时间久了,安徽人对省会所在地变得淡然,甚至把南京称为“徽京”。
安徽与江苏的关系尤为密切。清初有一个“江南省”,直到康熙六年才分为江苏和安徽。安徽与江苏如同双胞胎,安徽部分地区更倾向于与江苏交往。比如马鞍山几乎与南京说同样的话,完全不顾合肥的感受。南京也十分友好,地铁S2线修到马鞍山,S4线修到滁州,今明两年即将贯通。这种友好关系让安徽各地市更加随性,离谁近就跟谁好,没有任何心理包袱。安徽不仅与江苏关系紧密,还与河南共享黄淮平原,黄山旅游业与浙商投资联动,淮北、宿州与山东枣庄、济宁共享煤炭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