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强高温过程正影响我国,多地遭遇罕见的高温天气。7月4日中午,六旬老人陈大爷因高热且持续抽搐被家人紧急送往东部战区空军医院急诊科,确诊为热射病。
陈大爷入院时持续痉挛抽搐,体温高达39.3℃,全身出现热疹,但意识清晰,生命体征平稳。经主治医师鲁桓兵了解,陈大爷居住环境较为密闭,未开空调和电风扇,导致室内气温极高,症状已持续两天。结合热射病评估标准及临床病史等因素,初步诊断为热射病。医院立即为其采取物理降温、积极补液等措施,并针对肝肾功能和凝血功能异常进行对症支持治疗。陈大爷患的热射病属于较轻类型,主要影响神经系统,整体状况尚可,现已恢复良好并出院。
热射病多发生于人们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或进行高强度运动时,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中枢神经系统障碍、体温异常升高(通常超过40℃)以及可能伴随的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及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根据发病原因和易感人群的不同,热射病可分为劳力型热射病和经典型热射病两类。经典型热射病的致热源主要来自外部环境(如热浪),易发人群为年老、年幼、体弱者及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劳力型热射病则主要发生在健康年轻人中(如运动员、建筑工人等),表现为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进行高强度训练或从事重体力劳动后突然出现全身不适的症状。
热射病是一种极为凶险的疾病,死亡率相对较高。轻微病例可能仅表现为脑神经问题,尚有救治时间;但严重病例会迅速引发多脏器功能衰竭,神经系统、心脏、肝脏、肾脏等均可能受严重损害,此时死亡率极高。若发现家人出现意识障碍且体温很高,需立即采取三项措施:一是立即降温,帮助患者脱离高温高湿环境,在家中迅速开启空调或电风扇,协助脱去衣物促进散热;二是紧急呼救,在降温的同时马上拨打120,请求转运至就近医院;三是若在户外发现患者,立刻转移到阴凉处并去除衣物降温,随后立即拨打120。务必注意,不建议将患者留在家中自行处理或拖延时间,更不能直接带往非急救医疗机构就诊。热射病是急症,必须争分夺秒专业救治,拖延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预防热射病的关键在于避免高温环境。户外工作者应尽量避开中午的高温时段,选择在早晨或傍晚工作;同时要随身携带足量饮用水、凉水以及防暑药物,若出现心慌、胸闷、大量出汗、脱水等不适症状,需立即前往阴凉通风处休息。居家人群若有条件,应尽量使用风扇或空调,以保持室内温度舒适。只要能有效避开高温环境和剧烈活动这两个诱因,热射病就很少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