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约摩托车平台在多个城市和县城上线,起步价低至五六元,成为网约车的平价替代。司机需接受安全培训,平台强调安全保障优先于资质问题,专家则呼吁将其纳入监管体系,避免一禁了之。这一新兴业态的崛起既是市场需求的自然选择,也是基层交通治理的新挑战。
网约摩的走红,本质是县城出行市场的缝隙经济。在公共交通不完善、网约车覆盖不足的小城市,摩的早已是民间自发形成的交通解决方案。虽然平台强调安全培训、保险和监控,但资质模糊、监管空白仍是硬伤。
有人主张法无禁止即可为,但交通领域关乎公共安全,不能简单套用互联网思维的先烧钱再规范。摩的载客合法性争议由来已久,多地曾以非法营运打击。然而,单纯取缔显然治标不治本。县城摩的屡禁不止,证明其存在合理性。当市场需求真实且强烈时,堵不如疏。与其让摩的在灰色地带游走,不如将其纳入正轨,通过牌照管理、车辆标准化、司机资质审核等方式实现阳光化运营。
监管需要跑赢创新,而非被动跟随。网约摩的运营的挑战在于它处于摩托车管理、网约车法规和共享经济的交叉盲区。现行《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尚未涵盖摩托车,地方交管部门也普遍无法可依。但监管空白不等于放任自流。监管部门可以借鉴网约车发展初期的经验:先设立过渡期,允许地方试点探索,再总结规则。例如要求平台对接政府数据系统、强制司机佩戴记录仪、划定禁行区域等。
更重要的是,监管思路需从一刀切转向精细化治理。大城市禁摩是因为拥堵与安全考量,但县城交通生态截然不同:道路资源相对宽松,短途出行需求集中。若强行套用大城市政策,反而会扼杀民生便利。专家建议三四线城市先行规范化,正是看到了这种差异性。监管者不妨以县城为试验田,建立低门槛准入加高强度约束的框架——车辆需安装定位装置,司机需通过交通法规考试,平台承担安全连带责任,从而平衡创新与安全。
与其纠结网约摩托该不该存在,不如思考如何让它更好存在。监管的最终目标不是消灭风险,而是驾驭风险。给草根创新一条生路,或许能蹚出中国小城市出行的新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