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世界各地频繁遭遇极端天气事件的冲击。3月尾声,江西南昌遭受雷暴、暴雨、冰雹及极端大风等多重强对流天气侵袭,导致人员伤亡及基础设施严重受损。4月末,广州面临局部冰雹和龙卷风,强龙卷风带来人员伤亡。5月,一班从伦敦飞往新加坡的客机在雷暴湍流中受损,乘客受害。7月初,山东菏泽、鄄城等地突遭龙卷风袭击,造成人员伤亡。8月中旬,江苏常州遭遇强对流天气,雷击引发事故。8月末,甘肃河西地区同样遭受强对流天气影响,致人员死亡。这些事件背后,强对流天气成为了共同的关键词。
据国家应急管理部上半年的自然灾害情况报告,全国共经历了22次区域性短时强降雨、雷暴大风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过程,影响范围广,经济损失巨大。春季,强对流天气偏少偏弱,但4月后形势逆转,强对流天气频繁且强度极端,南北地区分别以大风冰雹和短时强降雨、雷暴大风为主要表现形式,农业受损严重。上半年,全国因风雹灾害受影响人数众多,经济损失巨大,降水量亦高于常年同期。
奥地利科学技术研究所的鲍嘉伟博士指出,春季和夏季是强对流天气高发季节,因气象条件利于此类天气形成。对流有效位能(CAPE)是评估大气不稳定性和预测对流可能性的关键指标,春季和夏季的CAPE值通常较高,易于引发强对流。
今年强对流天气频发的原因在于春季冷暖空气异常活跃且势力均衡,尤其是在西南至华南地区,为强对流天气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2023-2024年间的强厄尔尼诺现象,尽管在上半年有所减弱,但依旧影响全球气候,增加了极端天气发生的可能性,尤其是强对流活动在厄尔尼诺形成次年更为活跃。
然而,准确预测强对流天气仍是一大难题,主要受制于现有气候模型的空间时间精度不足以直接解析对流过程,以及依赖经验参数的对流参数化方案的局限性。此外,数值天气预报的固有误差、观测数据的局限性,特别是强对流天气的突发性和短时性,都增加了预报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