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意盎然的谷雨季节,当万物生长得正盛,南京这座古都也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访客——被称为“汉字叔叔”的美国学者理查德·西尔斯。他与南京的师生共同探访了金陵刻经处这一汉字的“宝库”,一同感受了汉字的美丽和深厚的雕版印刷术历史。
西尔斯对汉字有着难以割舍的热爱,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因其对汉字的深入研究和执着追求,在中国赢得了“汉字叔叔”的美誉。他表示,南京这座城市孕育着丰富的汉字文化,“在这里,我不仅发现了与汉字相关的无数宝藏,还希望将这份热爱传递给更多的人
,特别是年轻的学子。”
在金陵刻经处的一次活动中,西尔斯与南京市教学研究室的教研员徐艳老师及一群孩子们共读了古典咏春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徐艳老师指出,“鲁迅先生曾赞美汉字的三美:音美、形美、意美。这首诗的朗读,不仅让人心旷神怡,还能让孩子们感受到汉字音韵的高远。”
西尔斯详细解读了汉字“春”的结构。“看这‘春’字,它由‘屯’和两个‘屮’组成,‘屯’代表萌芽,‘屮’则是嫩芽,‘日’自然是阳光。”他的解释让孩子们对汉字的象形美有了更深的理解,“汉字不仅承载了中国数千年的文化,还通过印刷术的演进得以流传至今,横跨山海,传承千秋。”
在参观金陵刻经处的工艺展示时,孩子们对雕刻大师王康的技艺感到惊叹。“叔叔,您一天能刻多少个字?”孩子们好奇地问。王康回答说,虽然现在一天能刻40个字,但在古代,一名熟练工匠一天能刻上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