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发、健身、美甲、洗脸……这些日常生活中的花钱项目,如果去一次给一次钱,比办个充值卡要贵一些,而且有些属于会员专享的福利也不会有。于是,从性价比的角度考虑,不少消费者选择了预付式消费。然而,商家和顾客的深度捆绑,潜藏的风险不小。这种早已出现的消费模式,似乎一直“长不大”,让人又爱又恨。
最近,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23年预付式消费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报告》,细数预付式消费“六大问题”,包括办卡容易退费难、经营者跑路消费者挽回损失难、消费者维权难等。对照这些问题,很容易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的案例。可以说,预付式消费的“六宗罪”,伤害了消费者,也给这一商业模式蒙上一层阴影,长久挥之不去。
客观来说,预付式消费本无“原罪”,曾经一度还被广泛看好。因为这是一种供需都受益的好事,商家为日常运营和规模扩张筹集了流动资金,培养了消费习惯和顾客群体;消费者享受了折扣优惠,消费过程更加便捷,时不时还能得到一些小恩小惠,找到“上帝”一般的良好感受。
然而,什么事情都有两面性。当好的一面被放大、恶的一面被遏制时,一切都皆大欢喜,你好我好大家好,这是理想化的结果。但现实操作中,常常难如人意。或许,起初只是少数商家见财起意,属于少数不正常现象。但怕就怕一旦成为“示范”,引发效仿,就会形成行业潜规则,变为消费者心头难解之痛。
预付式消费走到这个地步,以至于引起中消协的关注,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有人难免疑惑,这么一种普遍采用的模式,而且涉及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难道就没有规矩可守吗?其实不是没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及各相关部委制定的规章,都对预付式消费作出了明确规定,但在执法实践中,消费者维权难、维权成本高、缺乏维权和索赔意识等问题较为突出。比如说,商家卷钱跑路了,消费者的官司不难打,然而想追回钱财却并不容易。冤有头债有主,茫茫人海,去哪儿找债务人?谁去找?赢了官司讨不回钱,困扰着不少人,维权难可见一斑。
预付式消费跌跌撞撞一路走来,其表现真不讨人喜欢。这不该是它的模样,它也不想变成这个样子。期待法律保护、行政监管和技术措施并举,推广好的经验做法,多管齐下守护其健康成长,全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实惠的生活服务。
重拳出击,务求实效,这是对治理能力、水平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