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这是一场混乱、丑陋的交易”!瑞信收购案背后:“不情愿”的赢家,因一句话丢掉12亿美元的金主,以及“重伤”的债券投资人
不到一周的时间,成立167年的瑞士信贷(瑞信,CSGN,股价0.8瑞郎,市值31.62亿瑞郎)在经历股价暴跌、央行力顶之后,仍无法走出危机。
当地时间3月19日,在瑞士监管部门的合力推动下,竞争对手瑞银集团(瑞银,UBSG,股价17.16瑞郎)同意以30亿瑞郎的价格收购瑞信。
若按上周五收盘时瑞信的市值来计算,这一价格相当于其市值的约40%。
“瑞士央行当然有能力救助瑞信,让其渡过流动性危机,但是瑞信这四五年来问题不断,内部管理可能存在根本性问题,所以瑞士央行干脆让一个业绩更好的银行把它接管了,再来改造其内部,我觉得这也不算意外。”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教授胡捷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
目前来看,市场仍在艰难消化这场“世纪大并购”的意义。
截至发稿,瑞信欧股仍大跌57%,瑞银欧股在跌超14%后跌幅一路缩小,截至发稿时已转涨3%。
欧洲主要股指集体低开,德国DAX30指数、意大利富时MIB一度跌超2%,截至发稿,主要欧股股指均转涨。
胡捷认为,瑞信的问题不具有普遍性,因为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由于巴塞尔协议III的实施,金融体系监管更加严苛,欧美银行的健康状况总体还是不错的。
恐慌情绪主要在于二级市场银行股投资者和其他银行的存户,特别是后者对银行的信任降低,可能导致挤兑,进而引发系统性的风险。
这场收购被《金融时报》称为一场“混乱、丑陋的交易,没有一方真的想要达成,但似乎又必须完成”。
对于2022年年底账面上的资产还有450亿瑞郎的瑞信而言,这是一场迫于压力的贱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