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风云变幻之际,中美外交高层又见面了。7月9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举行会晤。
拜登政府执政以来,中美外长保持经常性沟通,已经六次通电话,而此次巴厘岛会晤,也是中美外长继去年10月罗马会晤之后,第二次面对面会晤。
最近一个月内,中美高级别官员已经进行了5次互动。中美沟通的积极态势还在延续。
眼下,中美关系的历史叙事被人为歪曲,现实状况被所谓“政治正确”所绑架,发展方向面临被进一步引向歧途的危险。
当前中美关系展现的一面是积极互动,另一面则是重重挑战,这种温差反映的,是双方关系亟需再校准。如何增进彼此了解,减少误解误判,避开死胡同,这不仅是中美的命题,也是世界在期盼的回应。
找到答案,可以从六个细节入手。
中美两国外长的这次会晤,是在巴厘岛举行的二十国集团外长会后进行的。
此次G20外长会,中方代表团的行程很满。谭主了解到,中方代表团一共会见了十几位外长:
印度尼西亚外长蕾特诺
印度外长苏杰生
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
阿根廷外长卡菲耶罗
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
韩国外长朴振
沙特外交大臣费萨尔
法国外长科隆纳
加拿大外长乔利
西班牙外交大臣阿尔瓦雷斯
荷兰副首相兼外交大臣胡克斯特拉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
新加坡外长维文
德国外长贝尔伯克
澳大利亚外长黄英贤
与布林肯的会晤,排在中间。
中方用四个词对中美这次会晤做了总结——全面、深入、坦诚和长时间。
消息人士告诉谭主,这次会晤,谈了5个多小时,并且全程同传,如此全面、深入、坦诚、长时间的高层沟通,不说是近年间最长的一次,也起码是最长之一。
这次会晤,双方谈的不只有中美关系,还有气候变化、公共卫生、乌克兰问题等两国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
消息人士告诉谭主,包括乌克兰问题在内的几乎所有重要问题都谈到谈深了。
当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紊乱、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能源供应紧张等风险相互交织,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既有共性因素——这个时代出现了一些挑战全人类命运的危机;也有特性——危机之中,某些国家实行和国际主流背道而驰的对外政策。
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多边治理平台之一,G20成员经济总量占全球GDP的80%以上,人口占世界的三分之二,需要共同为全球性挑战提出解决方案。
此次G20外长会,也设置了相应的议程:
第一阶段,以加强多边主义为主要议题;第二阶段,以粮食和能源安全为主要议题。
围绕这些与合作有关的议题,中国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出发,把视野放在全球,提出开放包容的倡议。会上,中方提出国际粮食安全合作倡议,其中包括支持联合国中心协调作用,减少粮食领域的贸易和技术壁垒,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等建议。
而美国的重心,依然是把议题拉到乌克兰危机上,让大家在“反对谁”的问题上站队。
但G20,从来都不是,也永远不会是扩大版的G7。曾经,西方国家把世界挂在嘴边,想要通过主导G20来达成自己的利益,但世界已不是当年的世界——西方国家的实力已不足以支撑其野心,最近G7国家的一些偶然事件背后,也有必然趋势的信号,这也许只是西方国家乱局的一个先兆而已。
当下时代的标志,是发展中国家的崛起,而汇集了更多发展中国家的G20,代表的是包容与多元。
2016年,在中国杭州举办的G20峰会上,中方就曾明确表示,二十国集团不仅属于二十个成员,也属于全世界。
无论考虑中美问题还是全球问题,都要看清当下的时代背景,思考的格局,也应该更大些。
这次会晤,美方的态度看起来很积极。
一个细节是,在会晤前,美方召开了一场发布会,通过负责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克里滕布林克解答记者提问的方式,释放了不少关于会晤的消息。
到了会晤,布林肯还在两人拍照环节就表示,中美有很多议题要谈。美方,沟通主动性的信号,越来越强烈。
王毅也表示,中美作为两个大国,当然需要保持我们正常的交往,同时通过我们双方共同的努力,推动两国关系回到正常轨道。
过去一个月间,中美双方落实元首会晤精神,进行了五次沟通:
6月10日
魏凤和与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举行会谈
6月13日
杨洁篪同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举行会晤
7月5日
刘鹤与美财政部长耶伦通话
7月7日
李作成与美军参联会主席米莱视频通话
7月9日
王毅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举行会晤
5次中,有3次是面对面会晤,2次是通话交流。通话,中方都是应约。
这次会晤,双方还提出,要建立落实两国元首共识的渠道,更好协调各领域各部门的交往。
消息人士告诉谭主,会晤取得了一些共识,解决了一些具体问题。
接下来,还会谈。这个事,也要读懂中方的言外之意: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告诉谭主,去年9月中美元首通话以后,中美成立了联合工作组。但由于美方没有完全把两国元首达成的共识落到实处,导致联合工作组真正开展工作的时间不多,取得的进展有限。所以,理解这次会谈的角度有两个,一是推进合作,二是批评美国的对华政策。
该批评就批评,该回击就回击。
会谈前几天,中方点名批评了布林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