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轴线”本是一个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领域的术语,但在中国、在北京,它很早就“破圈”了。作为北京城“活着”的灵魂,它在地图上贯穿南北,时间上贯穿古今,鲜活生动,不断延续,与百姓的日常生活已经密不可分。2月27日(周日)晚21点档,酒鬼酒独家冠名的《万里走单骑》第二季将在浙江卫视播出第十一期节目,本集由北京市文物局、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委宣传部联合呈现。本期节目,“万里少年团”单霁翔、肖央、周韵、牛骏峰将从中轴线的两端出发,用24小时行走壮美中轴线,在每一个充满岁月印记的节点上,与这里的人一起循序时光,相逢中轴记忆。
古都十二时辰?
“万里少年团”感受中轴线承载的厚重历史
南起永久安定的“国门”永定门,北至用“晨钟暮鼓”记录京城风云岁月的钟鼓楼,全长7.8公里的中轴线贯穿全城,仿佛是从历史的脉络中“长”出来的一般,生生不息,贯古通今,并向未来延伸。北京中轴线从南到北序列严谨、主次明确、层级递进的壮美秩序,容纳了北京脊梁蕴藏的千百年来起伏跌宕的历史洪流和绵延不绝的人间烟火。本期节目,“万里少年团”从中轴线的南北端分组行动,用“古都十二时辰”感受中轴线非同一般的厚重历史,用高度浓缩的平凡一日,体验中轴线生生不息、永远鲜活的人间烟火。
周韵、牛骏峰与“大师姐”张谨,跟随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编制团队负责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吕舟教授从中轴线的南端出发,来到第一站永定门。永定门,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寓有“永远安定”之意,是北京外城城门中最大的一座,也是从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1957年因疏通道路,永定门城楼和箭楼被拆毁。直到2004年才复建,成为北京城第一座复建的城门。然而,重建后的永定门为何看起来如此沧桑?它采用的是什么复原方法?而用于防御为主的箭楼又为何还要开一个门洞呢?
“老单”单霁翔和肖央则从北端出发,最先“打卡”了钟鼓楼。这里的“暮鼓晨钟”,为古都北京报送了800多年的北京时间每天十二时辰。昔日文武百官上朝,百姓生息劳作均以此为准。北京钟鼓楼有着一套完整的计时系统——刻漏计时、击鼓定更、撞钟报时。老单嘴里念叨的“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是怎样的敲鼓方式?在古时,每晚更定,司鼓校尉都会击鼓两遍,共108声,这个数字背后又象征着什么?
书写“中式浪漫”?
“万里少年团”体会“活着的”中轴线
中轴线全长7.8公里,分5个1500米路段风貌和功能,集生态、政治、经济、生活、文化“五位一体”。可以说,中轴线不仅是一条物理轴,也是一条精神轴、文化轴,还是新时代首都的发展轴。轴线的构成由点及面,承载了北京市民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文化。节目中,“万里少年团”从吃、穿、住、行多个维度,沉浸式地体会中轴线沿途的“烟火气”。
老单和肖央一到首站钟鼓楼文化广场,就被市民们的表演热情所吸引,立马体验学习了龙绸舞。是什么原因让老单和肖央边舞长绸边念叨“捞饺子”“打对勾”?之后,他们还前往什刹海体验了传承至今的冰雪运动,切身感受了一把在冬奥氛围衬托下更显活力的中轴线。